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透視印度孟買恐怖襲擊事件

http://www.CRNTT.com   2008-11-30 10:38:04  


印度恐怖襲擊的背後原因是甚麽
  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新華網發出記者記者周珺、廉海東的新聞分析文章:“透視印度孟買恐怖襲擊事件”。文章内容如下:
   
  印度軍警清剿孟買爆炸案制造者的行動現已進入收尾階段。26日發生在印度最大城市孟買的恐怖襲擊事件震驚世界。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以來已造成至少150人死亡、300多人受傷。恐怖襲擊使孟買民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那麼,這些恐怖襲擊事件透露了什麼信息呢? 

            恐怖活動日趨頻繁和複雜 

  近年來,印度共有數千人在恐怖事件中傷亡,恐怖活動日益頻繁,導致重大傷亡的恐怖襲擊事件幾乎每年都有,且呈上升趨勢。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已是印度今年以來的第10起。在5月齋浦爾9起連環爆炸案後,印度的幾大城市班加羅爾、艾哈邁德巴德、新德裡相繼成為恐怖分子攻擊的目標,每次都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社會經濟活動嚴重受損。 

  作為金融中心和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孟買已是第3次遭劫。此前在1993年和2006年,孟買曾發生兩次爆炸事件,每次都造成200多人喪生。此次孟買襲擊事件無論在嚴重程度、傷亡程度和處理難度上都超出以往,且呈以下特點: 

  一是計劃周詳、手段殘忍。此次恐怖分子裝備先進,訓練有素。他們持手榴彈和AK-47步槍向人群掃射,搶占警車,襲擊酒店和醫院,劫持人質。有專家分析,連環爆炸、武裝襲擊、人質劫持等手段在此次襲擊中同時出現,對不同目標接連攻擊的規模和複雜程度都是罕見的。 

  二是外國人成為攻擊目標。從印度以往的恐怖案件來看,爆炸通常發生在市場、火車站或是寺廟等當地民衆聚集而外國人很少出現的場所,而此次孟買遭襲的主要是兩家五星級酒店和一個猶太人聚居區,外國人成為襲擊目標,這在印度還是首次。<nextpage>
            事件背後因素諸多 

  在世界各國都加大反恐力度的形勢下,印度的恐怖活動依然如此猖獗,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教派衝突嚴重。印度恐怖事件頻繁發生的首要原因是宗教極端主義組織衆多。印度憲法規定,國家實行世俗主義政治,但這一規定執行起來卻步履維艱,各教派之間時常發生衝突。早在1947年印巴分治後,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就形成了兩大利益集團。穆斯林抱怨他們的處境不如印度教徒,而許多印度教徒則認為,政府給了穆斯林太多的優惠政策和太多的資源。進入80年代以後,雙方的利益爭奪更為激烈。在印度多起爆炸案中,人們都認為幕後主使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組織。此次孟買襲擊後也有自稱“聖戰者”的組織宣布對它負責,說明這起悲劇背後同樣有著尖銳的宗教矛盾。 

  其次是越境恐怖活動泛濫。印度周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都是恐怖組織活躍的地區和基地。近年來印巴關系日趨緩和,雙方今年還恢複了邊境貿易,這引起了克什米爾分離組織的恐慌。這些組織認為,聽任印巴關系正常化不利於實現它們追求的克什米爾獨立的目標,因此必須通過制造恐怖事件致使印巴關系滑坡,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三是分離主義勢力活躍。印度面積大,人口多,階級、城鄉和區域之間的發展失衡,貧富懸殊很大。經濟落後引起一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對政府不滿,并導致民族矛盾不斷加劇和武裝衝突時常發生。僅在印度東北部地區,各類反政府武裝組織就超過30個。這些組織經常從事暴力活動,目的是讓自己所在的地區獲得更大自治權或實現獨立。 

  此外,印度長期以來形成了大社會、小政府的局面,政府沒有財力解決國家發展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導致社會管理鬆散,國家發展極不平衡,政府往往難以對付藏在暗處的各類恐怖組織。印度內政部2月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共有275個恐怖組織。多年來,印度中央和邦政府雖然積極通過對話和談判等方式來緩解尖銳的社會矛盾,以減少恐怖活動的發生,但收效并不顯著。 

        代價高昂影響深遠 

  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嚴重打擊政府威信。明年是印度的大選年。今年11月底,印度有6個邦要陸續舉行地方議會選舉,其結果將密切關系到執政聯盟在明年大選中的成敗。29日,國大黨執政的德裡邦選舉在即。孟買爆炸襲擊事件在這樣一個敏感時間段發生,使以國大黨為首的執政聯盟的威信嚴重受損。 

  今年由於通貨膨脹和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印度民衆對政府的信心已經下降。去年以來,有關印美核能分歧也讓左派與國大黨分崩離析,徹底宣告了執政聯盟的散夥,加上接連而來的恐怖襲擊事件和不斷惡化的安全形勢,辛格政府腹背受敵,將面臨雪上加霜的艱難處境。 

  從此次孟買恐怖襲擊事件來看,印度的反恐部門在情報收集、預警方面顯然存在疏漏,在事件發生後的快速反應、總體應對上也有較大提高空間。印度輿論認為,印度政府必須大力發展經濟,減少貧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才是反恐鬥爭的治本之法。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