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結構重組和國際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08-12-17 09:53:52  


 
  人們往往把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理解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這很確切。但可再進一步說,“對內改革”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了“對外開放”。在很長時間裡,與國際“接軌”是中國決策者們的政策重點。“接軌”的努力使得中國內部體制的改革和變遷獲得了巨大的動力。可以說,沒有外在的壓力,人們很難看到今天中國所經歷的內部體制變革。

  也就是說,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中國的經濟的服務對象更多的是國外市場,而非國內市場。中國盡管是個大陸型經濟體,但其優勢并沒有體現出來。每次外部發生危機,中國都要受到直接和間接的衝擊。實際上,中國并沒有成為像美國那樣的大陸型經濟。除了和國際市場高度接軌的東南沿海一帶,國家其餘地區的經濟并沒有很好發展起來。這已經導致了很多負面效應。例如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和收入分配差異。很多年裡,中央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來減少這些差異。

  容易受制於外在壓力

  但可以說,如果經濟發展結構或者模式不改變,政府方面無論怎樣的側重於“二次分配”的努力很難非常有效。再者,這種發展模式也導致了各省之間的經濟互相依賴度很低,但和外國市場反而有很高的依賴度這種奇怪的現象。世界銀行的數個研究都發現,中國各省之間的經濟整合度遠遠不及歐盟主權國家的整合,甚至也不及冷戰期間的蘇聯各加盟國之間的聯系。這種結局并不是一般人們所認為的是因為地方政府搞地方保護主義,而是因為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結果。當然,如果結構不調整,從長遠來說,會對國家的整合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很顯然,這種經濟結構也使得中國很容易受制於外在的壓力。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中國的外向型經濟對世界經濟作出的貢獻怎麼說也不會過分。很長時間以來,中國是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最主要一個因素。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產生的廉價的商品有效遏制著西方的通脹壓力。同時,西方等經濟發展和較發達國家在把低技術(往往是有害於環境)的產業轉移到中國之後,進行了有效的產業升級。但是,對這些,西方并不領情。西方在從中國獲得巨大的利益的同時,也經常在很多問題上對中國施加壓力,包括環保問題,勞工和人權問題等等。他們忘掉了中國在這些方面的問題都和西方有關。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是一個脆弱的經濟強國。盡管經濟發展很快,但受國際經濟影響很大。再者,支撑發展的內部動力不足。從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來說,這種發展模式的潛力已經到了一個極點。為了對付金融危機,決策部門的重點仍在想盡各種辦法刺激出口和吸引外國資金。盡管這樣做對追求經濟增長不無道理,但不能盲目。在對外經濟方面,中國是時候進入一個很長時間的鞏固階段,而不是繼續毫無道理地進行擴張。比如說,提高外國投資的品質要比規模更為重要。在對外經濟領域也要講產業的升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