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貨幣政策 應從偏積極轉相對中性

http://www.CRNTT.com   2009-06-29 10:36:12  


貨幣政策需要對潛在的“滯脹”風險提前作出反應
  中評社北京6月29日訊/目前,世界實體經濟尚未形成見底回升的趨勢,但能源、原材料價格已經提前走出低谷,這打破了長期以來價格變化滯後於實體經濟變化的規律。中國經濟時報日前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朱敏文章認為,這一價格變化的主因不是實體經濟的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而是貨幣、金融、“熱錢”的超前布局。受能源、原材料價格走勢的影響,未來中國可能出現CPI先於GDP回升到長期平均水平,呈現階段性“滯脹”局面。因此,貨幣政策在繼續保持“適度寬鬆”以刺激經濟回升的同時,需要對潛在的“滯脹”風險提前作出反應,防患於未然;如果經濟出現“滯脹”苗頭,貨幣政策應及時轉向,從偏積極轉向相對中性。
 
     貨幣政策需要調整 

  文章表示,貨幣政策之所以應繼續保持“適度寬鬆”,在於目前中國經濟穩定回升的基礎並不穩固,經濟走勢出現“U”、“W”或“L”型都有可能,貨幣政策如果在此時貿然“緊縮”將面臨很大風險。延續當前的信貸政策,主要是基於“保八”的大目標,在這樣一個既定大目標下,貨幣政策的方向和基調不能改變。對於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經濟增長可以“消化”一些風險,而經濟衰退卻能催生很多新的風險。在外需萎縮的情況下,內需必須承擔起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任,因而保持貨幣信貸較快增長仍然必要。由於貨幣政策的逆周期性,經濟形勢越困難,政策力度理論上應該越大,在私人部門自發增長的動力啟動前,政策力度不應該大幅減弱。 

  然而,貨幣政策也不能光盯住“保八”的單一目標,也需更多關注潛在的通脹壓力,見微知著,提前反應,防患於未然。如果CPI超過3%,經濟出現“滯脹”苗頭時,貨幣政策應及時轉向,從偏積極轉向相對中性。貨幣政策實施也不能光看M2,事實上,與居民消費、企業活動關係更密切的是M1。如果M1增速持續上升,意味著企業存款和居民儲蓄定期轉活期,龐大的資金隨時會衝進商品市場,這就很危險了。從實際數據看,這種擔心並不是多餘的。前4個月M1增速基本穩定在17%左右,遠低於同期M2的增速,表明從M1的角度看,資金還基本停留在金融系統內部,真正流向實體經濟的並不多。但從變化趨勢看,M1增速呈現明顯的逐月加快態勢,3月末M1增速達到17.0%,已恢復到2008年6月前的水平,比上月提高6.4個百分點,4月M1增速繼續上升到17.48%,又比3月末高0.48個百分點,隨著各項宏觀政策提振作用的累積叠加,經濟活躍度很有可能進一步提高,未來在M2增速逐月回落的同時,M1增速會繼續逐月緩慢攀升。 

  目前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不宜大幅調整 

  文章稱,目前許多人認為中國應該效仿西方國家進一步降低利率,我們認為這種必要性不大。首先,從物價指數走勢看不存在降息的必要性。1—4月累計CPI同比僅下降0.8%,物價有止跌回穩的趨勢。並且在各類消費品中,價格走勢較前兩年發生了改變的只有食品和居住類,其他類別的價格走勢仍然和前兩年相同。在2007年和2008年,食品的價格指數分別增長12.3%和14.3%,居住的價格指數分別增長4.5%和5.5%;而在2009年前4月,這兩類價格指數分別是持平和下降3.2%。煙酒及日用品、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等消費品在2007年和2008年經歷了價格指數上漲,它們在2009年1—4月仍然是上漲,沒有出現“通縮”的現象;衣著、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等消費品的價格指數在前4個月出現了下降,但不過是延續了過去兩年的降價趨勢,這是長期趨勢,與短期的貨幣形勢關係不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