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對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幾點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09-07-06 10:46:48  


 
  2010年及更長時間經濟繼續加速的可能性較小 

  文章指出,從2010年以及更長時間看,=經濟增速可能趨於緩和,但會在8%左右。首先,2003~2007年這輪上升周期中,淨出口對中國GDP的貢獻在2.5個百分點以上,這一期間淨出口的平均增速約為25%。考慮到全球經濟即使在2010年轉為正增長及在今後進一步復甦,但由於這次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再平衡作用,全球經濟增速會大大低於危機前水平,因此外需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將從原來的2.5個百分點下降為至多1個百分點。這將使中國2010年甚至以後幾年GDP增速較之2003~2007年平均超過11%的增速至少降低1.5個百分點。其次,由於大多數行業存在較為普遍的產能過剩,加之民間資本不易進入一些壟斷性行業和需求潛力大的新興服務行業,今後幾年邊際投資回報率可能趨降,無論是政府主導的投資還是民間投資,今後幾年都可能存在增速放緩的問題,投資對GDP 的拉動作用因此可能下降。最後,從最終消費需求看,儘管有城市化進程加速以及消費結構升級加快這一大背景的支持,但考慮到經濟增速放緩導致的收入流量減少,以及收入存量結構中基尼系數較高對總體消費傾向形成制約等因素,今後幾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繼續上升,不過上升的速度不會很快。總體看,今後幾年,中國經濟在全球以及中國自身的再平衡過程中,將與全球經濟一起經歷一個相對低速增長的階段。但與全球經濟相比,中國仍將是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也將進一步上升。
 
  短期內再通脹風險不大,中期內控制通脹風險也面臨較多有利條件 

  文章認為,基於以上對下半年以及更長時間中國經濟增長趨勢的分析,至少在全球經濟進入持續復甦之前,無論是全球還是中國都不會再次通脹。即使在全球經濟進入持續復甦之後,這一風險也會由於對原有全球失衡格局的再調整而大大降低。 

  從發達國家歷史數據看,在經濟復甦過程中,產能利用率、失業率等指標滯後於零售和資本支出指標的變化,但領先於CPI特別是核心CPI的變化。儘管發達國家為應對危機而採取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在金融市場交易層面顯著提升了全球的通脹預期,但目前產能利用率和失業率等實體經濟指標仍在惡化,比如2009年5月份美國失業率達10.2%,是198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4月份美國工業生產能力利用率為69. 1%,是1967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據中金公司研究機構對美國歷史經驗數據的分析,再通脹一般要滯後經濟復甦1~2年時間,即使按目前最為樂觀的估計,美國經濟從下半年開始復甦(GDP轉為正增長),通脹水平開始明顯上升也要到2010年底才可能出現。更何況,目前,通脹預期上升已顯著提升了作為流動性定價基準的美國國債利率,這一狀況可能會影響住房、耐用消費品、資本支出等利率敏感型部門需求的恢復,從而增加實體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因此,儘管從金融交易層面看,當前通脹預期不排除繼續增強的可能,但要真正形成通貨膨脹,仍取決於發達國家實體經濟復甦的進程和貨幣政策的後續動作。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認為,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帶有明顯的恢復性質並主要受寬鬆貨幣政策導致的通脹預期所推動,後期儘管隨著實體經濟需求的恢復性上升仍可能處於較高水平,但漲勢會逐漸減緩。 

  從國內情況分析,儘管當前貨幣信貸增長較快,價格上行動力也會隨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而增強,但總體看,短期內價格總水平特別是消費物價持續顯著上行的可能性不大,未來較長時期內對通脹風險的控制也面臨較多的有利條件。 

  首先,中國經濟開放度已經很高,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價格變化,與世界經濟及國際市場價格水平的關聯度越來越強。在全球經濟仍處於總體收縮狀態以及通縮風險依然存在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經濟和價格都難以“獨善其身”。

  其次,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較大,加之產業結構中製造業比重明顯偏高,短期內產能過剩程度更為嚴重,即使在前幾年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平均產能利用率一般也只有80%~90%。目前,即使是產銷兩旺的汽車行業,其總產能利用率也不到80%,大多數行業在60%~70%,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達到 50%以上。今後幾年,一方面仍可能增加一些高效環保的先進產能,另一方面落後產能仍有可能因涉及較多的地方利益而得以延續。從產能利用率的角度看,今後幾年無論是總產能的增加,還是總產能中先進產能比重的上升,都會對價格產生下行壓力,前者的壓力緣於總供求關係,後者的壓力則緣於生產率上升而導致的成本下降。 

  再次,相對於通縮的治理,中國在通脹治理方面有利條件更多。一是中國的總儲蓄大於總投資,最終消費率僅50%,與大多數國家60%~80%的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這一基本格局決定了中國總體上是通縮壓力大於通脹壓力。二是從勞動力成本與勞動生產率、原材料成本與全要素生產率的對比關係看,中國目前總體上仍處於價格下行壓力大於上行壓力的階段。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2007年的一項研究,中國勞動力相對成本在全球範圍內仍具有明顯優勢,即總體上緣於勞動生產率上升而產生的價格下行壓力仍大於緣於勞動力成本上升而產生的價格上行壓力;如果再綜合考慮全要素生產率上升對原材料價格上升的抵消作用,則價格下行動力可能更強一些。三是從政策回旋餘地看,應對通脹需要的是控制,不需要像應對通縮那樣增支、減稅,增加貨幣供應。從經驗上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曾成功應對5次通脹,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治理通脹的經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