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準確拿捏分寸 解決中美經貿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09-11-12 13:36:28  


理性解決中美經貿矛盾,追求雙贏。
  中評社北京11月12日訊/11月初,奧巴馬訪華座機空中一號尚未起航,挾裹著奧巴馬理念的“變革”之風就從太平洋刮了過來。過去一周,兩國間爆發了6樁貿易糾紛,其中4次為美國對中國的,兩起為中國對美國的。不僅如此,奧巴馬還於11月9日通過路透社放出聲音,將與中國領導人談論匯率。從拒絕將中國列為匯率操作國,到祭出匯率牌,奧巴馬頗善運用側攻戰術。

  美國拿人民幣匯率說事,中國自然會拿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地位來要求美國檢點。這已經成為了中美在貨幣問題上的典型談判模式。溫家寶日前在中非合作論壇上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希望美國保持赤字的適度規模,保持美元匯率的基本穩定。

  證券時報刊登學者劉曉忠文章表示,中美雙方在奧巴馬訪華前夕的這場攻防戰,表明雙方都在以一種緊張的方式造勢,以尋求對方的談判底線,更暗示出這場經濟危機已拉大了中美雙方在經貿問題上的分歧。

  當前中美間出現的緊張摩擦,應該說還處於理性的範圍內,至少新摩擦目前看來不是一種敵視,而是雙方在摸清談判對方底線的嘗試,其目的是尋找有效的爭端解決方案。當然,更需要警惕的是,一旦雙方的爭端久拖不決,很容易激發兩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情緒,從而不利於事態的控制。

  文章分析,中美兩國的經貿矛盾何以愈發複雜?從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生態鏈的角度,中美在經貿關係上不是存在著明顯的互補性嗎?這種互補性為何在全球經濟危機下失效?

  經濟危機打破了固有的全球經濟生態,破壞了業已形成的基於全球經濟失衡狀態下微妙的利益平衡,從而使中美雙方在經貿領域的互補關係變得撲朔迷離。

  百年一遇的全球經濟危機以劇烈的方式顛覆了美國的負債型消費模式。深陷債務緊縮危機的美國居民不得不通過增加儲蓄以應對所積累的負債和未來的不確定,從而回歸到經典的經濟生活上來。當然,居民儲蓄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導致政府的赤字消費和投資。因而,當前的全球經濟危機以不可逆轉之勢對美國消費驅動的經濟模式進行矯正。

  細研奧巴馬政府當前的政策,可以看出其清晰的脈搏:一方面極力推銷全球經濟再平衡計劃,以改善美國巨額的對外赤字壓力。另一方面逐漸把消費驅動型向出口拉動型轉變。為了更換經濟引擎,美國政府默認美元的持續貶值,並不惜削弱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這一角色。顯然,美國當前頻繁地對華貿易摩擦,最終是為了督促中國降低儲蓄率,改變投資——出口拉動增長模式。鑒於美國目前充當的全球最後消費者的重要角色,貿易摩擦對美國的影響整體上是利大於弊。

  文章認為,美國把貿易摩擦和匯率問題當作兩個工具,其目的實際上是逼迫中國經濟結構性變革。中國儲蓄率居高不下,私人部門投資未完全激活,僅靠政府投資消化高儲蓄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最佳的辦法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稅制改革以及社保福利改革,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不過,在複雜的利益博弈下,這些改革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中國政府頻繁強調“矯正全球經濟失衡非短期內畢其功於一役的速成工程”,以此回應美國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迫切要求,原因就在於此。

  針對奧巴馬政府愈發強硬的對華經貿政策,中國的底線既避免貿易摩擦的進一步升級,而加劇對美出口的非市場化萎縮速度,進而觸發中美更激烈的貿易戰。另一方面積極探尋新的市場以解決巨大產能的出路。事實上,當前中國積極向非洲發展經貿業務,並在最近的中非合作會議上提出與非洲國家成立合資公司幫助其完善基礎建設,本身就表明中國正在尋找新的經貿方式,雖然新經貿方式尚有待檢驗。

  文章稱,全球經濟危機下,中美間在經貿關係上的利益存在明顯的分歧。這種分歧是新全球經濟格局下,雙方經濟發展模式上的不同利益訴求導致的。美國所希望中國給予的恰恰是中國在短時間無法提供的。同樣,中國所希望美國維護的如適度的赤字和美元匯率的穩定,也不是美國當前能夠提供的。

  就當前的形勢來講,矛盾不可能很快平息,這可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中美經貿關係上的摩擦可能會日趨複雜,而貿易摩擦又會引來更為強硬的保護主義甚至民粹主義情緒。顯然,這是中美雙方必需準確拿捏的一個危險的平衡——這個危險平衡不亞於中美在金融關係上的恐怖平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