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亟待蛻變的“中國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0-01-10 09:06:23  


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圖為“改革開放”標語方陣走過天安門廣場。(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訊/近年來,國際學術界對“中國模式”十分關注,研究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這一次的爭論跟以往不一樣,以往多局限在經濟成就,而這次則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升級成為“路線”之爭。對此,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9日登載的文章《亟待蛻變的“中國模式”》認為,根據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凝結新共識,做出政策調整,是“中國模式”得以維繫發展的根本,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模式”的本質就是追求制度創新。全文如下:

  因為適逢新中國成立一甲子,“中國模式”再度成為年度盤點、輿論爭議的話題。其實,近年來,國際學術界對“中國模式”向來十分關注,研究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這一次的爭論跟以往不一樣,以往多局限在經濟成就,而這次則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升級成為“路線”之爭。

  “中國模式”的倡導者認為,“中國模式”已具備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民主形態相提並論的重要價值,其中不僅僅有中國學者,還有國外擁泵,以至於部分中國人認為是西方在“捧殺”中國。德國社會學家哈拉爾德.韋爾策曾在法國《世界報》上撰文指出,“中國模式”甚至有可能成為比西方模式更具魅力的模式,而傲慢的西方模式現在給人的感覺是過時了。英國《衛報》也認為,中國的成功故事是上世紀30年代以來“自由民主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

  而持保留態度的人則質疑:中國高代價的發展能否成為一種模式?GDP經濟對認知中國是否產生了誤區?“中國模式”是不是歧路一條?

嬗變的“中國模式”

  事實上,正是由於有這麼多疑問和爭論,“中國模式”這個概念是成立的。它全然不同於歐美的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路徑,全然不同於尋求依靠外向侵略的法西斯主義,它是由共產黨國家政權衍變改革而來,同時又因為穩妥的經濟轉型而不同於蘇俄、東歐的民主化路徑。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它的確是一朵奇葩,體現了中國人智慧和承擔現代化轉型代價的能力。中立客觀的觀察和分析“中國模式”,或許可以為人類知識譜系增加新的內容。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