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東盟基金 債權中國再進一步

http://www.CRNTT.com   2010-05-26 08:13:45  


  中評社北京5月26日訊/怎樣成為一個好的債權人,是未來中國的一個核心命題;在這條嶄新的道路上,中國正在努力探索。第一財經日報發表評論部主任徐以升文章指出,中國進出口銀行發起成立的目標100億美元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就是這樣一種努力下的再進一步。

  文章表示,從製造業大國到貿易大國,是中國已經完成的轉變。中國的貿易大國地位累積了巨額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怎樣使用好這些對外資金,做一個好的債權人,是中國主動全球化的最重要命題。

  從單純外匯儲備投資,到成立中投公司運作部分外匯儲備,是成為一個好的債權人的重要一步。尤其是,中投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機後改變了過去只重視金融投資的局面,而更多涉及能源等產業投資。

  可梳理目前中投的投資,大部分比例依然是在成熟的發達市場。因此以國家開發銀行主導成立的中非發展基金,以及此次由中國進出口銀行主導成立的東盟基金,則成為更為重要的一步。之所以說更為重要,是實現了多方目標的整合統一:致力於發展中國家市場,並通過實體經濟投資,將金融和產業整合。中國是出口大國,同樣也是進口大國,尤其是原材料進口,這種整合不僅涉及中國出口,也會涉及中國進口。

  據報道,此次中國進出口銀行主導成立的東盟基金,目標投資區域是東盟10國,涵蓋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菲律賓、印尼等國。基金退出將控制在項目運作的5~7年後;投資領域主要是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比如越南缺電,對基礎設施建設有著穩定的增長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曾論及“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結合中國的產能過剩狀況和對外資金過剩狀況,通過設立基金的形式,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用於借款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項目建設帶動對中國進口,將中國國內的過剩產能轉化為國家債權。許善達將其稱為“一舉多得”的“共享發展”模式。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