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身份證為什麼令英國人不爽?

http://www.CRNTT.com   2010-06-02 10:08:50  


 
  二戰時的身份證制度:喜憂參半的嘗試
 
    身份證不帶出生日期,無證者分不到糧食 
 
  吸取了第一次的失敗經驗,英國在二戰期間(1939年9月)再度嘗試建立身份證制度。這一次,政府為人口統計給出了三個確切而看上去讓人信服的理由:為服兵役服務、保證國家安全和配合糧食分發。在管理上,這一次的人口登記也比第一次規範得多,登記的工作不再散亂地由地方完成,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中央統計辦公室”。有趣的是,在政府發放的約4千萬張身份證的信息欄上,只有居民的名字和地址,卻不包括出生日期。 
 
  由於目的性極其鮮明並且實際──沒有證的人將在短期內無法合法領取食物,在效率上,這一次的身份證後來獲得不少歷史學家的讚賞。由於操作的規範化(包括登記的流成化和定期審查制度的建立),二戰結束後,身份證一直被沿用至1952年。然而,這個身份證制度依然以失敗告終,除了與食物分配制度的逐漸消失有關,還與其後來引發的激烈辯論有關。 
 
    身份證以維護治安為由保留,但防不了犯罪 
 
  二戰時建立的身份證制度,也被賦予了維護社會治安之名。比如,有的政策解釋者指出,身份證能有效防止“重婚罪”,然而事實證明,“重婚罪”並不普遍、而身份證的出現也並沒有減少重婚的比率。然而,在和平時期,身份證依然以維護社會治安之名被保留,但卻越來越頻繁地被警方所使用。 
 
    身份證被警察濫用,公眾警告“別越界” 
 
  一件偶然事件,把身份證存廢推到了風頭浪尖:1950年,倫敦一名警察懷疑一個年輕人超速駕駛,而要求他出示身份證卻遭到了對方的拒絕,由此引發了關於身份證使用範圍的爭論。批評者指出,警察在追捕犯人、搜尋遺失物時動用身份證是可以的,但如果警方對普通市民的任何動機產生懷疑時都要動用身份證,就“跨過了線”。 
 
    個人資料對39個政府機構公開,隱私保障存疑 
 
  據Jon Agar教授統計,1939年的身份證制度建立時,英國只有少數幾個政府機構能獲取全國人口登記所搜集到的資料。11年後(1950年),這一數字飈升至39個。理論上,在重大案件的調查時,國家安全部門或警察部門調用這些記錄是可被接受的,但實際操作中,英國人卻發現在不那麼重要的事情上(例如到郵局領取包裹、到銀行開戶和一般性案件的調查),個人資料也可能在各種政府機構或警方的要求下被任意調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