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十二五” 規劃需要回答兩個重大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0-09-01 08:11:04  


 
  現在,外需的情況已經變了,不僅東部地區需要加快轉型,中西部地區如果還想複制東部的舊模式,走資源消耗、外需依賴型的老路,那肯定是不行了,因為其前提條件已經不存在了。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徹底改變思路,平衡好內外需關係,把內需作為經濟持續增長的主動力,重新調整各種生產要素和公共服務資源在地區間的配置,才能走出一條均衡發展的活路。

  而均衡發展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決過去由非均衡發展遺留的歷史欠債,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投入。這種投入,不是簡單的補償,而是在構建新的供求關係,在新的內外需結構中、新的產業與區域布局中,進行更高層次的優化整合。與此同時,還要邁出另一步,就是充分尊重各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創造出各地獨有的經濟增長點,以謀求均衡而有效的發展。

  就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來講,現在更為關鍵的是要解決文化“短板”問題,解決社會發展相對於經濟發展明顯滯後的問題。這種滯後不只是硬件設施的滯後,更主要的是體制機制改革的滯後、公民主體意識的滯後,乃至思想文化與精神家園建設的滯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在過去30年中,中國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比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明顯不足,短腿現象嚴重。

  比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家先後出台了一系列行業振興規劃和區域發展規劃。這十幾個行業振興規劃,有些立意比較高,眼光也看得遠,可仍局限於一個行業本身,缺乏人文及社會科學的介入。十幾個區域發展規劃更是如此,多半著眼於本地的自然資源,很少考慮人文因素的影響。尤其是規劃的擬訂,缺少來自社會及人文科學方面的系統研究。

  這種社會及人文科學的缺位,也反映了社會及人文科學自身的問題,反映了社會科學研究的滯後以及文化“短板”因素已經在無形中制約著經濟的發展。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還反映在國民綜合素質與創造力上,反映在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因為,當前“山寨”文化的盛行,自主知識產權的缺乏,正是人文“貧瘠”的表現。

  文章最後說,回到“十二五”規劃上來,要回答均衡發展與協調發展的問題,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已經變化的內外部環境,用均衡優化的綜合性思維,構建發展新模式,解決非均衡發展遺留的老問題;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為在當代經濟生活中,人文元素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價值提升作用。而一個地區的發展如果沒有人文考慮,是不可能“和諧”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