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沒有實業 香港哪有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0-09-23 11:26:03  


            就業環境今不如昔 

   80年代的觀塘、新蒲崗、深水等地方興建了很多工廠大廈,大量的職位等著當時的年青一代。那時候工種繁多,只要你願意,根本就不愁無工作。故此,當時的打工仔會不停轉工,因為每轉一份新工就等同加薪!這就是當時的就業生態。對於今天的年青人來說,實在只有流口水的份兒。 

  自80年代始,香港政府由興建大批工廠大廈再轉到大量興建住屋,頓時令香港建築業興盛起來。當時筆者看香港處處建築地盤,心想建造業應該是一個可以讓我安身立命的行業吧!然而建造業好景不常,做了六年裝修木工學徒的我卻遇上了90年代的建築裝修業低潮。當時香港的基建項目正逐步收縮,不少老闆認為香港工人人工貴,故此將大量傢俬廠房移至內地生產。雖然建造業無工開,但筆者考慮到既然所有工廠也移往內地,那麼未來香港的運輸業應該會是一片秀麗吧!故此決意再轉型為貨櫃車司機。然而97年一場金融風暴、03年沙士及07年金融海嘯,運輸業開始面對行業上的惡性競爭,另一方面零件價格及油價亦不斷上漲。僱主為了減輕負擔,自然將每日俱增的營運成本轉嫁給我們這些再無議價能力的工人。自此筆者的工作時間一天比一天長,但工資卻一天比一天低。 

  回望三十多年打工生涯,自從80-90年代香港的“實業”,例如工廠、建築及運輸不斷萎縮後,筆者就愈來愈看不到工作前景,搵兩餐亦愈來愈困難。2009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六項優勢產業,至今筆者實在看不到已經顧全到全體香港市民,特別是年青一代創造出多少就業機會,開拓了多大的就業空間呢?面對這個因為失去“實業”而了無生氣的香港,年青人不單搵工難,實際上是搵前景仲難。作為“60後”的筆者,有幸曾經經歷過“打工皇帝”的歲月,但今天的“80後”呢?特區政府又留下了甚麼給他們呢?十月份的施政報告理應對此有所回應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