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蔡定劍:民主仍需啟蒙

http://www.CRNTT.com   2010-11-23 09:58:39  


 
直選和競選會導致災難? 

  梅文批判一些人迷思選舉,特別是把對直接、競爭性選舉當作民主迷思的突出表現批判。這就違背民主制常識了,也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了。因為根據人民主權原理,國家權力必須來自人民的授予。1944年2月2日《新華日報》發表《論選舉權》的社論指出,公民有否選舉權,是評判一個國家是否民主的主要的標準,真正的民主國家,人民都享有普選權:"選舉權是一個民主國家的人民所必須享有的最低限度的、起碼的政治權利……如果人民沒有選舉權,不能選舉官吏和代議士,則這個國家決不是民主國家,決不是民治國家……凡是真正的民主國家,就必須讓人民享有選舉權。沒有真正的選舉就沒有民主(當然有了選舉也不一定有民主),這是最簡單的民主常識,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民主選舉原理。而直接、競爭性選舉是民主的核心要素。只有直接、競爭性選舉才會有真正的選舉。列寧說,“民主是大多數人的統治。只有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選舉才可以說是民主的選舉。……從民主的一般的、基本的、起碼的道理出發,無疑會得出這的論點。”(《列寧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73頁)。列寧還說:“從人民專制論的觀點看來,首先必須切實保障充分的宣傳自由和選舉自由,然後召開真正全民的立憲會議,這個會議應當通過普遍的、平等的、直接的和無記名投票的選舉產生。”(注:《列寧全集》第9卷,第181頁。)可見直接選舉是列寧強調的民主原則之一。正是基於這一原則,共產黨人也曾努力追求直接、競爭性選舉這一目標。我黨在延安時就試行競選,改革開放之初政治改革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擴大直選,實行有差額競爭選舉(只是程度非常有限)。梅先生口口聲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自居,卻要捋起袖子“打破直選的神話”。 

  梅先生把競選說成是“導致政黨惡鬥、族群分裂、社會動蕩、經濟下滑”,甚至是戰爭和分裂的根源。在走向民主化過程中,確實有些地方出現了不穩定。但要問清: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太民主了,還是原來專制制度埋下的禍根?是民主本身的問題,還是向民主轉型中的問題?專制向民主過渡尤如分娩,有痛苦和難產。選舉和競選會帶問題,君不知?有選舉以前的時代,人類社會為了最高權力的爭奪,有多少戰爭、政變和殺戮?到底是選舉好還是其他制度好,還要我來告訴梅先生嗎?任何一種制度的優劣,一是要權衡自身的利弊,二是要與其他制度做比較。沒有這樣一個基本的判斷,只抓住制度的缺陷並加以放大進行攻擊,這是科學態度嗎?選舉制度只有與專制制度和現有其他制度比較才知優劣。人才的競爭就象市場競爭一樣,作者是不是也認為因為市場經濟會產生不良競爭、權錢交換、貧富差距等弊病,也要反對市場經濟改革呢? 

中國“泛民主化”嗎? 

  在今天民主潮流浩浩蕩蕩的文明世界,梅先生給民主倡導者戴上一個“泛民主化”的帽子。什麼是“泛民主化”呢?梅先生解釋是把民主的作用“絕對化”。筆者認為任何真正理解民主的人並沒有人把民主的作用“絕對化”的。對民主的功用,前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得清楚:“沒有人聲稱民主是完美無缺或是萬能的。民主是個不好的制度,但是,還沒有發現比它更好的制度,所以我們不得不用它”。 

  民主論者最清楚地知道民主作用的有限性:民主不是經濟發展最有效的手段,民主也不是保護公民權利最好途徑,“多數人的暴政”是民主制度最大的最大危險,等等。既使如此,民主仍然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政治制度,儘管走向民主的道路充滿著危險和曲折。因為,一旦民主上路以後,能給人類帶來永久的和平的穩定。儘管梅先生可以揭露民主過程中的各種“醜聞”,但這不能影響人類社會對民主價值和作用的認同。梅先生指出“劣質民主”會導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並舉例說台灣地區的民主不好,南美和民主不好,筆者認為民主的好壞應由當地的人民來判斷。台灣同胞為什麼不回到過去蔣介石時代呢?而他們有權利這樣選擇。儘管台灣的民主確實比較劣質,但正在走向理性並取得了令中國驕傲的進步。梅先生只看到政黨惡爭,卻沒有看到反腐敗是如此徹底,在中國歷史上前總統也可以受到司法審判了!不少地方民主引起了動蕩,但梅先生應該給我們解釋為什麼這些國家還是一意孤行更堅定地走向民主?甚至在德國選舉導致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但德國戰後更徹底地民主化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