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編制多層次CPI 準確衡量物價

http://www.CRNTT.com   2010-11-24 08:31:49  


  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訊/在一片“漲”聲中,10月的CPI數據如脫繮野馬,同比漲幅達4.4%,創25個月新高。證券時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馬濤文章表示,而相對於老百姓對物價上漲的直觀感受,這個數據仍顯得太過“溫柔”。CPI與居民感受不合拍,社會各界對CPI人為低估的質疑聲再次增多。在中國,居民對CPI科學性和真實性的質疑由來已久,統計數據的權威性大打折扣。

  CPI與居民感受存在反差

  文章稱,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在不斷發生變化,為了及時反映城鄉居民家庭消費支出結構的變化,國家統計局每5年調整一次“籃子商品”,每年根據城鄉居民消費調查資料及相關資料調整一次權重。根據國家統計局年初的公布,2009年食品類在CPI中的權重為32.79%,居住類的權重為14.69%,自有住房購買不計入指數。正是因為各項構成權重的巨大差異,使得物價指數越來越呈現出結構性上漲態勢。房價“火爆”時,CPI卻“冷靜”,糧價、菜價上漲時,引領CPI屢創新高,但仍然經常低於居民的真實生活感受。

  之所以造成統計數據與居民生活感受之間的巨大反差,使得CPI數據屢受質疑,一方面是由於統計指標的不完善性,另一方面是由於居民收入水平的多層次性。由於CPI是對全國範圍內居民消費情況的衡量,它是經過加權計算後得出的綜合平均數。在這個平均數下,各種商品和服務項目,不管上漲還是下跌,都囊括其中;各個居民階層,不管高收入還是低收入,都納入統計;各個區域,不管發達還是落後,都進行核算。但是,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在消費能力、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等方面具有明顯差異,物價波動給他們帶來的感受是不同的。儘管數據構成的權重分配有側重,但也有“大而化之”的嫌疑,平均數“削峰填穀”,往往使低收入階層“被平均”,真實情況被掩蓋。因此,一個綜合的CPI指標難以全面反映各個收入階層的真實生活成本和心理感受。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