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翁同龢後代翁萬戈:六世家藏傳奇

http://www.CRNTT.com   2010-12-11 09:50:06  


翁同龢書法對聯
 
  “1948年,我留美10年,攜妻女回國,才初次看到在天津的文物遺產。那時,國共內戰正達到頂峰,我決定將天津藏品運到上海,又碰到通貨超級膨脹,不得已在11月17日乘美國西北航空最後一班機與故國離別。事先把文物裝箱海運,懷著深沉的憂慮。幸而天從人願,1949年春,一切文物安抵紐約,開始我守藏的任務。”

  翁萬戈生父翁之熹,保存了文端公到斌孫公的古籍書畫收藏。1951年11月,他把古籍的大半捐贈給北京圖書館,計2413册。“由於之熹公的明智決定,這一批珍藏,包括文端公的知止齋詩文稿、文恭公的瓶廬叢稿等,都避免浩劫,得以完善保存。”

  1985年,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中國古籍善本展覽,翁萬戈將珍藏的10種宋本借出參展,中國學者傅熹年、啟功正在美國,看到展品激動萬分。重現的這批“翁氏藏書”計有80種、542册,其中8種宋代刻本被學術界認定為國寶級文物。如南宋初明州刻本《集韵》十卷,為《集韵》現存最早刊本,也是這一刊本目前僅存的孤本。

  2000年4月28日,翁氏藏書轉讓上海圖書館,遠在美國的翁萬戈發來傳真:我原籍常熟,而生在上海,所以對這件事感到莫大慶幸。我在這好似天涯海角一樣的美國東北山林間,夢想已經告別的家藏古籍,免不了斷續的懷念,但更為它們重返祖國,有說不出的無限欣慰。

  世代相傳的歷史感:60年來,翁萬戈對家藏潛心研究,著述頗多。

  “你們整理得很好,我看了非常羨慕,”翁萬戈看完一本信札,有些不舍地說。

  誕生於大家族,經歷過大時代,翁萬戈深感自己對歷史的責任。抗日戰爭爆發,“我20歲,一個單身人,帶了兩千美元出國了。”在獲得美國普渡大學機電工程碩士學位後,隨即入威斯康辛大學改學油畫。上世紀40年代起,他拍攝製作數十部紀錄片,其中《中國佛教》一片在1973年亞特蘭大國際電影節獲金獎。“我最喜歡研究中國書畫。年輕時,我什麼都搞一點兒,陶瓷、青銅、石窟,現在知道不行了,碰的東西越來越少,沒有辦法,時間、精力兩大原因。”60年來,翁萬戈對家藏潛心研究,著述頗多,1997年出版《陳洪綬》三卷本,獲中國國家圖書獎。上世紀80年代初,他擔任華美協進會會長,舉辦過多次中國文化展覽。

  翁萬戈年輕時居住喧囂的紐約,晚年,終於在美國東北新罕布什爾州萊姆小鎮,找到自己心儀的“田園”,有一棟房屋“萊溪居”,取春秋楚國老萊子彩衣娛親故事,正應常熟老家“彩衣堂”宅名。“整個一層樓全是書,中文的、英文的,有上萬本,還有原稿。我現在還在整理,東西太多了。我想做一個翁同龢平生圖錄,從我們家祖宗像起,一直到翁同龢做官時的照片、親筆信什麼的,都可以擱進去,又是一年的事兒。問題是我現在92歲,還有幾年,這個問題很大。”近幾年,翁萬戈編撰的《翁同龢文獻叢編》六卷本在台灣陸續出版。

  “您把事兒都做完了,後人沒事兒幹了。”有人逗趣道。“後人絕對有事幹!莊子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老人笑起來,“我還有一件事兒,始終想做沒工夫做,我很喜歡畫,很喜歡寫,這是創作方面。一部分研究工作,我找別人去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