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發現東亞:從自由到威權再到多元?

http://www.CRNTT.com   2011-01-31 09:48:03  


去年12月,韓國農民在首爾舉行集會,靜坐示威抗議美韓自貿協定。東亞民主社會的建成離不開社會運動的蓬勃發展。IC供圖
  中評社北京1月31日訊/伴隨著社會劇烈的變動,中國知識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分歧。然而,知識界除了對中國自身扎實的實證研究尚不充分之外,對於各國政治實踐發展的理解更難說深入。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國內圍繞政體設計及未來方向的討論,雖眾說紛紜卻莫衷一是。如何把自己的社會關懷建立在真正的經驗研究、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作為一個艱巨的命題依然擺在中國知識界面前。 

  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領銜的中國社科院課題組,開啟了東亞政治發展專門化的研究,在以往積累的基礎上,他們花了兩年時間,對於中國周邊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發展做出了系統的經驗性研究。以下即《南方都市報》記者對房寧的專訪:

從中國看東亞 

  南方都市報:從實證的角度研究區域政治發展規律,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當初是如何選擇研究對象的,為何首先選擇了東亞地區? 

  房寧:日本是整個亞洲工業化領頭羊。研究西方以外的工業化現代化歷史首先就會想到日本。以東亞而論,19世紀是十分重要的起點階段。19世紀東亞有三場重大改革:1860年開始的中國的洋務運動,1868年開始的日本明治維新以及隨後的泰國朱拉隆功五世改革。三場改革,兩場成功,一場失敗。中國改革失敗後走上了異常曲折艱難的道路,而日本與泰國走上了漸進改革的道路,這兩個國家至今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帝制。 

  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實非常類似,明治天皇的詔書文件與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東南沿海地區像浙江一些縣委的文件有些話都是挺接近的,這是歷史條件的相似性,不是一般文化意義上的相似性。 

  韓國改革充滿了戲劇性,與韓國人性格一樣大起大落。台灣地區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卻構成了中國民主的一部分。印尼的政治轉型階段性非常明顯,從中可以看到穆斯林宗教文化背景對政治發展的影響。新加坡雖小,但改革開放以來其政治模式一直受到我國的高度關注。所以,我們在第一階段選擇這五國一區作為觀察和研究對象,下一步還會把伊朗與印度納入進來。 

  南方都市報:東亞的政治發展呈現了什麼樣的規律性?有哪些核心發現?與以往人們的看法研究相比,這些發現有哪些新意所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