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二五”攻堅 求解“三不難題”

http://www.CRNTT.com   2011-03-08 08:40:09  


  中評社北京3月8日訊/放眼“十二五”,中國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突出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發展難題。中國證券報發表社評認為,作為共同的行動綱領,“十二五”規劃就是要指引全社會努力求解與化解“三不難題”,引導經濟社會繼續又好又快發展。

  文章分析,“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城鄉發展不平衡與區域發展不平衡。以收入作為衡量標準,改革開放後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縮小,1983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1.82∶1,但後來又逐步拉大,2010年擴大到3.23∶1。從絕對差距來看,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關,2010年則達13190元。

  區域發展差距同樣明顯。2010年,東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的比重為41.7%,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固定資產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22.6%、22.2%和11%。

  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直接形成了不同群體之間的貧富差距,以及獲得教育、醫療、文化服務等公共資源的不均衡性,成為經濟社會主要矛盾所在。

  “不協調”也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方面,一是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對經濟拉動作用的不協調,二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不協調。

  “三駕馬車”之間的不協調有其歷史原因。正如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所言,“十二五”之前中國的戰略機遇是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上升所造成的跨國公司在全球配置生產能力,中國正是抓住了勞動力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崛起為全球製造大國。但是這一發展路徑也形成了中國經濟對投資和外需的過度依賴。這種發展路徑到“十一五”期間已開始走下坡路。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