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華芳:改革是怎樣失去共識的

http://www.CRNTT.com   2011-03-27 09:52:13  


 
  這種“疏”的策略在中國也具有悠久的歷史。盡管早在大禹治水時期就被發明,並且獲得很高的評價,但與此相關的政治上“禪讓制”卻與威權格格不入。

  所以回過頭來看“兩會”期間被廣泛討論的下一步改革問題,或者“十二五規劃”問題,其實都涉及所謂改革共識在哪里的問題。但這可能是一個問錯了的問題,也許更應該問的是,在威權體制下,怎麼會出現前三十年所謂“改革共識”,尤其是對增長性戰略的共識。用增長換穩定,只不過是威權政府採用的成本較低維穩手段,而這一手段在當時恰好切合了一窮二白的經濟底子,增長戰略具有的維穩含義恰好符合了老百姓對收入增長的渴求。鄧小平理論因而獲得了政府與民間的“共同支持”,所以形成了改革共識。

  但這種歷史的巧合與真正的“共識”可能是兩回事。事實上中國的改革有沒有出現過所謂共識是存在疑問的。鄧小平改革對於威權政府而言,是出於維穩之考慮,而對於民間社會而言是致富的考慮,這兩種目的並沒有實質性的共識,只是在表面上採用了共同的市場化改革手段而已。這種碰巧採用相同手段,與共識有很大的差別。

  表面上看,兩會中,政府降低經濟增長目標和許諾將在民生保障方面加大投入,並下決心縮減貧富差距,是回應了民間社會的改革訴求,是一個相互妥協的結果。但仔細來看,並非如此。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政策制定過程依舊是非參與性的。這種表面上的政策看起來是一種回應,但卻掩蓋了真正的民間社會的訴求。對決策以及在具體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參與”訴求被忽視了。這意味著,表面上的合意並沒有真正消彌分歧,因為對於威權政府而言,其目的在於維護統治。也就是說,假定存在一條統治曲綫,對於威權政府而言,所有可行的變動是沿著這條綫進行移動。但對於民間社會而言,其目的在於改變統治曲綫的形狀,甚至移動統治曲綫。這是本質上的不同。

  在兩會期間呼籲十二五規劃重新凝聚改革共識,這或許是一種過於一廂情願的設想了。因為對於威權政府而言,政治無競爭條件下,穩定壓倒一切。而新一輪的改革如果注重增長戰略,那麼帶來的邊際效果已經很低;如果採用分配戰略,那麼必然意味著“沒有共識”,要麼向威權妥協,要麼被威權壓制。而對於終結威權統治走向新體制的改革,並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存在這種平穩過渡的改革共識。中國維穩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思想庫報告》主編,【讀品】出品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