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莆田的童養媳

http://www.CRNTT.com   2011-05-22 07:19:32  


 
不斷壯大的尋親隊伍

  與林秀珠二嫂一樣想要逃跑的還有郭源英。她從小就努力地想從帶有輕視意味的“長樂子”的稱呼裡逃跑,從養母的謾罵中逃跑,從三哥摑在自己臉上的耳光裡逃跑,從養父母強制安排的婚姻裡逃跑,從不幸的往事裡逃跑—最後她成功了。

  5月8日母親節,郭源英在長樂熱綫尋親專欄組織的“五一.母親節尋親活動”的現場,找到了闊別35年的親生父母。

  長樂熱綫尋親專欄由長樂熱綫網站主編張善國創辦。2006年,張善國在當地電視台偶遇求助刊登尋親啓事的王海樂,深感電視台播放尋親消息的傳播效果不能持久,張善國於是決定在網站上免費替王海樂發布尋親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找張善國的童養媳越來越多,他幹脆開辟了專門的尋親專欄,登記、公布、宣傳莆田的童養媳和長樂尋找女兒的父母的信息,并組織活動協助他們尋找親人。

  2009年,張善國在長樂當地的一家攝影店設立了專門的尋親聯絡點,為莆田到長樂尋親的女孩提供落腳點。目前,在尋親專欄登記的童養媳來自莆田各地區,數量近400名,記錄在册的尋找女兒的家庭有200多個。尋親專欄根據尋親女孩不同的出生時間段,分別成立了數個QQ群,供尋親的莆田女孩、家庭交流。

  2010年,這些QQ群群主統計了群成員在各自村裡匯報上來的抱養女孩的數據。匯總了各個QQ群的數據後,張善國得出莆田童養媳總數至少在2萬名以上。他從數據中分析發現:1980年前抱養的,70%-80%的女孩為童養媳;1980年後抱養的,童養媳的比例降到20%-30%—這與吳重慶在孫村的調查結論不謀而合。

  今年3月,郭源英無意中看到尋親專欄的活動宣傳單。抱著試一試的心情,5月7日她從莆田趕到了長樂,并在活動現場幫忙發放傳單、資料。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都是尋親的女孩和家庭。在登記的200多條尋親父母資料那裡,郭源英仔細地尋找著那個她在心裡默記了20多年的名字“劉水妹”。

  因為村裡人都喊她“長樂子”,郭源英自懂事起就知道自己的生父母在長樂。13歲那年,郭源英在自家專門放各種重要證件的小盒子裡無意中看到一封信,收信人寫著“陳愛英”,寄信地址是長樂。信裡裝的恰是郭源英的出生證明,那是養父母托媒婆陳愛英向郭源英親生父母要的,以給郭源英上戶口。

  就在郭源英瞥到人名“劉水妹”和地名“梅花鎮”時,信被三哥一把搶了過去,撕了個粉碎。“我養母經常罵我,劉水妹的女兒不乖。”因此郭源英知道“父母親中有一人叫劉水妹”。

  5月7日晚上,尋親心情急切的郭源英整宿失眠。“沒想到不怕死的我在異地會太害怕而一夜失眠,尋親的心情令我心急萬分。”這是郭源英第三次到長樂找父母。“我22歲去梅花鎮找過,沒有找到;2009年也來了,找到了媒婆但她不肯說。”

  張善國說,多數媒婆現年事已高,即使尋親的童養媳循著綫索找到依然在世的媒婆,媒婆基本上也不會透露有價值的綫索。“一是媒婆多數沒文化不識字,抱送過的孩子太多卻沒有任何文字記錄,現在相關信息已基本混淆或遺失;二是近幾年國家打擊人販子力度不斷加大,媒婆意識到買賣人口觸犯法律,有顧忌不敢說。”張善國說。

  郭源英擁有的尋親綫索雖然有限但明確,而多數童養媳只能緊緊地抓著若有若無的信息。

  1975年,王海樂剛被養母抱養時,肚臍帶還是濕的。王海樂僅有的綫索是自己大概的出生年月、身體特征、長相以及被抱養時穿著的舊花棉襖。從2006年至今,王海樂同兩戶人家比對上了這些基本信息并驗了DNA,但結果令她失望。王海樂找不到別的綫索,甚至轉而去求算命先生幫她算親生父母家的信息。

  林秀珠關於親生父母的信息,是養母當初從男媒婆嘴裡得知的:女嬰的父親在外打工,家裡有三個女兒,因家窮,母親自己主張要將這個女兒送出去。養母問媒婆女嬰是長樂哪裡人,男媒婆留了句“金峰鎮”便匆忙離去了。

  《回家網》、尋親專欄這些民間力量為尋找父母的童養媳和尋找女兒的家庭架起了重逢的橋梁。張善國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并加入這個平台:“如果只有女兒出來找父母,就只有50%的成功率;如果父母也能出來尋找的話,那尋親就有100%的成功率了。”

  郭源英是通過尋親專欄成功找到父母的第9個幸運兒。尋親成功的事會在第一時間傳遍尋親專欄的幾個QQ群,引發持續好一陣子的騷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