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孫培鬆:中國外宣為何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http://www.CRNTT.com   2011-07-08 11:09:10  


 
  相反,中國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社會,幾乎所有事情都是由政府主導進行,對外傳播也不例外。中國的公民社會還沒有發展起來,民間獨立的聲音相對薄弱。所以中國的對外傳播現在是以一種國家對社會的方式在進行。以這種方式向外講述中國的政治事務、人權,經濟和社會,實踐證明效果不好,因為這不是西方公眾易於接受的方式。尤其是中國的戰略、軍事、安全這類屬於“高級政治”的問題,目前主要是軍方在講。軍方之外沒有更權威的聲音,因為連中國社會科學院這樣國家智囊型學術組織,都沒有安全和戰略研究機構,民間聲音就更談不上了。然而,用軍方聲音應對“中國威脅論”顯然不是恰當的選擇。但中國在這些方面似乎少有所察,一直沒有試圖做出調整和改變。

傳播主體和受眾不對稱

  傳播主體和受眾不對稱的問題,主要是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與西方不同造成的。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就是發揮公眾和非政府組織在對外傳播中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中國需要從兩個方面打開視域。

  首先、需要認識到公共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國際事務中公共力量的崛起,是全球化進程的一個方面。但是,全球化在中國基本上被理解為一種經濟進程。對於政治文化和公民社會間日益密切的聯繫,中國理論界認為這並不是全球化的必要成分,也不是決定性因素,因此研究的不多。到目前為止,中國一直堅持關於主權的論述,強調互不幹涉內政,對跨國社會運動,特別是非政府組織對國家權威的衝擊重視不夠。然而,越來越明顯的事實是,作用於國際政治的不僅是具有明確國家身份的政體,非政府組織也已經作為重要力量走向前台。公共的和私人的機構正在侵蝕國家的架構,幹預主權範圍之內的事務並分享政治的權威。

  跨國界的金融制度、貿易制度和全球化基礎設施,不僅促進了全球生產和全球市場的密切聯繫,也促進了共有知識以及原則和規範的傳播,並促進了全球公民社會的發展。非政府組織的跨國活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擴張的,全球化越深入,它們的活動空間也就越大。有些非政府組織比世界政體的成員更具影響力,不僅大赦國際、人權觀察、綠色和平、地球之友,在廣泛地影響政府和私營部門的決策,甚至像梅林達.蓋茨基金會,穀歌地球這樣的非政府組織,也已經成為國際事務前沿的重要力量。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十屆亞洲安全大會(香格裡拉對話),由英國非政府組織主持,可算是就近的例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