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嚴厲抗擊通脹才能實現“軟著陸”

http://www.CRNTT.com   2011-07-04 08:24:18  


 
  相同的故事也發生在日本身上。給人的教訓是,通脹有著寄生性的力量。因為通脹在大部分階段其實是一種利益分化的方式,例如房地產、證券和大宗商品的炒作者都能在通脹中受益,而辛苦的儲蓄者和普通工薪階層勞動者則是“冤大頭”。每次政府壓制通脹,儘管具有道義性,但通脹受益者都會在不同的時期訴說“通脹即將見頂、政策不能超調”,而這些勢力的能量非常強,經常會影響到政府的力度和節奏,使得政府的出手往往都會“偏軟”,變成一種事後的點綴。於是,通脹顯得停停走走,一跌三漲。一直到通脹發展成為滯脹,在滯脹狀態下,失業無法下降,企業利潤無法提高,通脹將那些原本通脹受益者都一起傷害了,通脹傷害了所有的人。這時候,消滅通脹才變成一種“共識”,才推動了保羅•沃爾克的出現。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是,通脹會帶來一些人們不願看到的社會問題,政府從穩定的需要開始嚴厲對待。

  文章分析,這次不斷蔓延的全球性通脹有一個插曲是“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產生了2009年-2010年的“通脹消失”,並給予“超調論”者口實,認為嚴防通脹是沒有必要的。但是,這場金融危機從長遠看恰恰是強化了全球大通脹,因為遵循凱恩斯主義的政府的解決方式是全球性步調一致地印刷貨幣來拯救,但每個國家都暗自希望別國收縮貨幣、遏制需求、產生要素下跌效果(比如油價下跌),從而降低本國的外部通脹壓力,這樣本國就不必承擔自主緊縮的成本。這樣,就形成了步調不一致地“退出”,演化為更為廣泛的扭曲。而且,這次拯救已經形成了一種“貨幣主宰”文化,甚至認為印刷貨幣可以托住任何一次危機。如果經濟體里閑置資源利用和生產效率提高,遠低於貨幣增長的話,那無疑說明貨幣沒有被吸收,而是創造了極大的擾動,扭曲了價格,深化了不同部門、行業和產業資源占有上的不平等,令不斷發展的通脹降低了普通民眾的購買力和生活水平,它的代價是不言而喻的。

  文章最後說,我們非常擔憂“通脹見頂論”的論調,擔憂通脹在停停走走間變成“所有人皆受害者”的終局,但是有時候人們會無奈地發現:歷史總是在相似中再發生一次,留下更深的一次傷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