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占領華爾街”的潛台詞

http://www.CRNTT.com   2011-10-20 09:24:39  


 
延伸閱讀:“占領華爾街”與美國的幸福

  2011年10月14日00:2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賈晉京 

  235年前,美國“國父”之一托馬斯.傑斐遜在《獨立宣言》的前言中宣稱“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是每個人不可讓渡的天賦權利”,從此,“追求幸福”(意指創造和擁有財富)的權利成為美國立國的倫理基礎之一。這種對於“幸福”的表述曾經被認為是與中國人傳統的儒家倫理觀不同的,在儒家觀念中,“幸福”的核心表述之一是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按照朱熹的注釋,“均”指“各得其分”,即得到所應該得到的;“安”指“上下相安”,即上層和下層要互不侵犯對方所應得的“分”。這兩種如此不同倫理表達如今卻在“占領華爾街”的憤怒表達中合二為一了。我們需要先看看促使人們走上街頭去抗議華爾街的背景。

   “劫貧濟富”的美聯儲

  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非農領域失業率兩年時間內從危機前的4.5%上升到2009年11月的10.2%,沒有失業的人光景也不好過,29歲以下在工作崗位的年輕人收入比景氣時期下降了約12%。對於美國這樣經濟主要靠消費拉動的國家來說,這就意味著跟普通勞動者有關的幾乎所有行業都陷入蕭條,一片慘淡。而這時對國民經濟負有責任的財政和金融系統在幹什麼呢?

  2008年華爾街巨型投行雷曼兄弟倒掉之後,高盛出身的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立刻出台70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援助之手伸向的是華爾街的金融家而非普羅大衆。美聯儲則先後進行了兩次“量化寬鬆”(QE)操作。2008年末開啓的第一輪量化寬鬆,美聯儲買進由房地美、房利美和聯邦住宅貸款銀行發行的價值1000億美元的債券及其擔保的5000億美元的資產支持證券,相當於投入超過6000億美元的儲蓄購買華爾街的不良資產為金融體系“排毒”。2010年4月開啓的第二輪量化寬鬆,美聯儲計劃購買6000億美元財政部發行的國債,將之注入金融系統。而金融系統則將這些錢貸給了大公司,大公司把這些錢變成了現金儲備而非投資!經過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如此“救援”之後,華爾街雖歷經危機打擊,高管們的分紅卻並未減少,而普通勞動者們的日子反而雪上加霜。2011年9月,美國勞工部官方失業率數據為9.1%,但彭博社分析認為,官方失業率統計不包括因還不起房貸而失去固定住所的人群,也不包括原來就靠兼職生活的人群,因此彭博社認為,保守估計的整體失業數據是12%到15%。這樣的數據背後絕非只是更多的人靠領救濟金生活這麼簡單。

  據報道,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以來,平均每個家庭負擔的國家債務增加了35835美元。這意味著美聯儲通過購買國債來增加美元發行,實際上是以美國普通勞動者們背負更多的債務為代價的,因為在美國的“以國債為擔保發行貨幣”機制下,國債發行的增加意味著未來為了支付利息就必須多加稅,這就相當於普通勞動者背負了更多債務。而稅收增加的預期也導致企業不敢擴張,從而導致新增就業崗位越來越少,去年美國18-29歲的年輕人只有55.3%被聘用。可見,美聯儲兩輪量化寬鬆實際上起到的效果是“劫貧濟富”:華爾街高管們依然鼓鼓囊囊的腰包與普通勞動者們預期稅負的增加是同一過程的不同階段。這不但侵犯了美國《獨立宣言》中“追求幸福的權利”,同樣違背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倫理精神。難怪此番“占領華爾街”運動的標志性口號是“99% VS. 1%”。1%的人的利益的確與99%的人形成了尖銳對立,而這其實是“金融的邏輯”的必然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