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讀書人,迷失在“讀書日”

http://www.CRNTT.com   2012-05-02 14:25:48  


  中評社北京5月2日訊/讀書日已經過去好幾天了,它不是一個節日,只是一個命名日。此類命名最大的共性,就是人類在一些事情上遇到了危機,故而命名某日,以示提醒。比如地球缺水,就有了水日;結核病、艾滋病危害人類生存,就有了相應的命名雲雲。在這一層意義上,讀書日不是一個盛會,不是一個慶典,而是一個危機的警示……

  新京報日前登載俞曉群的文章《讀書人,迷失在“讀書日”》:

  不知為什麼,每年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讀書日”來到的時候,我的心中就會湧出一種迷茫的感覺。心中不斷設問:讀書日,那究竟是什麼日子呢?

  讀書日已經過去好幾天了,它是一個舶來的日子。那一天莎士比亞逝去,塞萬提斯逝去,德.拉.維加、莫裡斯.德呂翁、弗拉基米爾.納博和曼努埃爾.梅希亞.瓦列霍等等,都在這一天出生或逝去。這總讓我產生一種莫名的衝動,想立即百度一下中國先輩們的生死簿,看一看四月二十三日那天,在天堂地府、生生滅滅的花名册上,是否也有我們祖先的大名!

  它不是一個節日,只是一個命名日。點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好多日子都有了人為的界定。它們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節日、紀念日和“以一些需要人類注意的事情”命名的日子。對於後者,被命名的日子最多:水日、森林日、糧食日、防治結核日、防治艾滋病日、安全教育日等等。“讀書日”顯然歸於其中。此類命名最大的共性,就是人類在一些事情上遇到了危機,故而命名某日,以示提醒。比如地球缺水,就有了水日;結核病、艾滋病危害人類生存,就有了相應的命名雲雲。在這一層意義上,讀書日不是一個盛會,不是一個慶典,而是一個危機的警示。它提醒我們:閱讀遇到了危機,這是對人類文明最大的挑戰!

  不過如此籠統的警示,似乎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不單是“讀書”的問題,更是“怎樣讀書”的問題,比如,中世紀歐洲對於《聖經》的瘋狂傳誦,只能更加促成那段歷史的黑暗。所以說,“閱讀”是一個飽含歧義的名詞,如果我們解決不好“怎樣讀”的問題,就可能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產生對人類文明更大的挑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