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朝漁業案:黃海捕魚漁民反成“黃魚”

http://www.CRNTT.com   2012-05-28 11:53:18  


 
被過度開發的漁業資源

  5月20日,丹東二道溝子碼頭,房屋外墻上,當地新城街道掛出的警示橫幅在海風中獵獵飛舞:嚴禁非法越界捕撈,防止引發涉外事件。

  碼頭旁,通過一塊木板搭成的傳送帶,幾名搬運工正在將一箱箱礦泉水、白酒、蘋果等物品往一艘準備出海的鐵皮漁船上輸送。“都是好東西啊!”一名搬運工笑著衝時代周報記者說,他繼而解釋,這些物品並非船員們的生活用品,“是給高麗(注:朝鮮)人的,要打好關係,他們那邊海裡的東西多。”

  在丹東東港市的一些漁港,每天上午,成箱的梭邊魚、貝類、螃蟹等海產品被從漁船上搬下來,現場打包裝箱,送往當地的冷凍加工廠或酒樓食肆。一些漁民直言不諱地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都是從朝鮮那邊打過來的。

  這些海產品,部分為中國漁船自行捕撈所獲,還有的是與朝鮮方面通過實物或貨幣交換所得。“拿東西換,比如電視機、自行車、農藥噴霧器什麼的,他們那邊啥都缺。”在大連漁港,船工杜連財介紹說,“也可以給錢,但他們一般不要人民幣,只認美元。”

  與碼頭上熱鬧繁忙的搬運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港口內大片閑置的漁船。雖然距當地規定的休漁期到來還有10天左右,但一些漁民已經不打算再出海,忙著收網回家。

  在老漁民李明起的印象中,也不過就是最近一二十年,丹東的漁船數量開始暴增,成千上萬的漁民在有限的海洋上奮力搶食。僧多粥少,難免清湯寡水。“船太多了,俺們這邊基本上撈不到東西,都跑朝鮮那塊去了。”他顯得有些失落。

  物價的上漲無異於雪上加霜,給本就不太光明的捕撈前景又蒙上了一層陰影。“成本太高了,(柴)油價太貴,8塊多一升。”老李抱怨道,“可能出去一趟要花10萬,但打回來的魚只能賣8萬,虧本。”入不敷出的現實讓相當一部分漁民放棄了出海,僅在大連漁港,上千條漁船中就有近1/3處於閑置狀態。“只能幹半年,上半年歇著,下半年幹活。”他說。

  部分漁民開始轉型上岸。但種地也不賺錢,化肥、農藥太貴,只能外出打工,賣苦力。

  來自國家海洋部門的統計數字稱,近年來中國的海洋產業生產總值占到了整個GDP的10%,海洋產業增加值則占GDP的4%。僅2011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4.3萬億元人民幣,比前一年增長13.1%,全年新創造就業崗位達70萬個。輝煌的數據背後,是海洋資源尤其是近岸被過度開發的尷尬現實。

  前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就曾表示,我國海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重近岸開發,輕深遠海域利用;重資源開發,輕海洋生態效益;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謀劃的“三重”與“三輕”矛盾比較嚴重等諸多問題。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洪濱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近年來由於中國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頻臨枯竭,在利益的驅使下,部分漁民越境作業,已經發生了多起中國漁船在韓國、朝鮮、帕勞(太平洋島國)等鄰國海域被扣事件。而隨著各國對海洋資源的重視,以及海洋法規、公約的不斷完善,類似的爭端和摩擦今後可能還將不斷上演。

  對於中國傳統的近海養殖和遠洋捕撈方式,劉洪濱同樣表示了自己的擔憂。而從長遠來看,擴大海洋牧場、恢復資源、增值放流或將是保護海洋資源的一種較好的方式。“在改善漁業資源大環境的同時,也要壓縮捕撈量,讓部分漁民轉行,由捕撈業向養殖業、由漁業向旅遊業發展。”這位專家獻策說。

  (文中部分漁民使用化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