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論壇:香港中產階級困境與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12-07-17 00:29:28  


論壇由新世紀論壇召集人馬逢國主持,他在總結時提到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出現問題,是過去幾年積累下來,中產其實很有意見。
 
  現時,大家亦能估計今年“七一”遊行肯定超過10萬人,看到他的動員能力不斷上升。由社民連組織模式,到人民力量黃毓民、蕭若元等為首,背後有新論述支撐反對派,還有通過網台,一波一波結合選舉及動員模式。最近亦發現他們,通過網台調動示威人士,所有人戴着耳機,一時衝出馬路,就衝出馬路,一時叫他們向東,他們就向東,參加者甚至有中產,比較那個星屑醫生,他們一大班人已經不是只會衝的那種鼠輩。最近他們網台7周年,他們的群眾網絡已大大不同,若這種模式繼續發展的話,力量會很大,亦將是一個龐大及有系統的反對黨派。

  中產階級面對困境,與二戰後,如歐洲國家,亦有部分人支持納粹,即是會有人明顯支持極端的思潮,希望改變社會,若這種思潮形態產生,對香港未來的穩定及可管治的情況,令我產生悲觀的想法。

  馬逢國:怎樣應對呢?有沒有看法?

  鄧咏駿:提到CY面對的管治問題,說回CY本身的性格,他比較自我,是個十分能幹的人,但他的組班人選令人感覺他是單打獨鬥,左衝衝、右衝衝般,其他人不是跟得上,而其他意見他好像不太聽得入耳。之前提出的“大和解”很好,不過,好像仍流於口講的層面,例如之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不知是否之前因叫停雙非問題,他在任期尾又發表言論,一向少說話的他亦評論這個評論那個,亦見到其他方面,大家好像還在較勁。(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亦發表文章,令人覺得他們在發出不要碰他的訊號。是否秋後算帳呢?很難說,但那連串的步驟都明顯有較勁。

  目前梁振英的得力助手,如林鄭月娥、羅范椒芬、李國章及CY,都是火爆的人,這種火爆可以爆到甚麼程度,不知道上任初期首100天會產生甚麼效果。整個社會環境、國際社會情況,到管治團隊面對的困難,會不太樂觀。

  龐愛蘭:我十分認同阿駿所說的,問題的確不容易解決,但也有些問題會有解決辦法,例如長遠政策。我不能說CY沒有優勢,他比前的特首多落區聽市民意見。剛才提到教育方面,2013年減三個、兩個、一個(學生)一班(小班教學),他已十分迅速決定要減人,在教育政策上,他很快有決定,例如雙非,他的反應很快。我希望在長遠政策上能紓緩你剛才所說的問題,剛才提到的人口政策,可以再調節一下。

  至於醫療,這是中產十分關注的其中一個範疇,我本身是藥劑師,家人亦來自醫療界。我聽到很多中產朋友說,人口老化是不爭的事實,中產十分關心教育,包括幼稚園學費貴,當他們計劃好子女的升學問題後,最關注的就是自己的健康問題。沒有大病就沒有問題,一旦有大病的話,如癌症,可能會花費全副身家,這是他們覺得最害怕的。不過,十多年來沒有一項醫療政策是成功,希望政府能夠為市民設立安全網協助他們,也希望高醫生(高永文)上場後,能與各方面的人溝通,真正落實一個方案。

  住屋問題,我認為具有爭議,除了昂貴之外,我認識不少中產人士其實都是租屋住,因此,稅務上其實可以思考一下,新論壇一直都有提出幾個稅務紓緩措施,例如教育實報實銷的稅務,租屋亦可考慮提供稅務優惠,即是中產人士仍需要交稅,但若果他們是租樓住,可提供稅務寬減。醫療也應該作相樣處理,我們已經說了多年,購買醫保能否減稅呢?講到現在,我都不明白為何這麼困難;還有15年免費教育,現屆政府並不贊成,但CY有在政綱提出,很多人都十分期待;此外,我覺得大學教育都要多思考,我們現在的百分比相對低,我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做醫生,做專業人士,而是中產朋友都期望子女,學成之後有發展,有些根本沒有機會升學,他們夠分數(符合報讀大學資格)也沒有辦法入大學,要去外國,成本其實很大。若能提升百分比,我相信家長都會認為能紓緩。

  交通方面,政府政策應傾斜市民,政府佔很大股分,但完全沒有參與協助市民,平衡升幅,好像讓你自生自滅,但我認為這是政策可決定。

  還有,某些行業真的需要政府傾斜,例如藝術家,正如馬先生剛才亦有提到,火炭區其實都有些藝術家,中文大學畢業,他們想走這條路,但真的一千元租金也沒有。西九完全與他們沒有關係,在火炭工業邨,將工業用途轉做商業用途,活化工廈對他們來說很慘,趕他們走,昂貴的租金令他們生存不了。他們中文大學畢業,若只需一千元租金,如果由8至10人合資,還可以存活下來,但現在連嘗試入行的機會都沒有。他們讀完藝術,可以做些甚麼?老師又難做,到迪士尼做表演又吸納到幾多人呢?我想說,除了專業人士之外,其他行業根本沒有人理會,就算在火炭區的工廈,他們在搞藝術,其實法例上並不容許,政府沒有空間傾斜他們,沒有資源及空間讓他們成長;每個行業,政府都應檢視一下欠缺些甚麼,應否有點傾斜,有幾年時間去培育這批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