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日本教科書和檔案館裡的“甲午戰爭”

http://www.CRNTT.com   2012-09-09 09:33:02  


 
侵略戰爭被編改成“友情大戲”

  除了專門講戰爭史的書籍外,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也好,小學館的百科全書也好,對戰爭經過的描述少之又少,而且日本所有的史書都沒有提及旅順大屠殺的事實。

  日本教科書對戰爭經過的介紹只有幾句話:“戰爭幾乎都是在朝鮮進行。因為日方在軍隊訓練、紀律和新式武器裝備等方面處於優勢,戰局一直朝著日方絕對優勢的方向推進。日軍將清朝軍隊驅逐出朝鮮,並進一步占領遼東半島,在黃海海戰中擊敗清朝北洋艦隊。戰爭以日本的勝利告終。”

  日本教科書不僅罔顧事實,稱戰爭幾乎都是在朝鮮進行,而且將勝利的原因統統歸結為“日方在軍隊訓練、紀律和新式武器裝備等方面的優勢”,完全不提日方發動戰爭的陰謀和清朝李鴻章的求和政策,試圖以此來強調“取勝是因為明治維新以來富國強兵政策的成功”,激發日本人的民族優越感,淡化侵略色彩。

  而在小學館的日本百科全書中,對戰爭經過也不過幾行字。“在戰爭中,為了與清政府開戰,籌備10年之久的日軍,屢屢擊敗幾乎是李鴻章私人軍隊的清朝北洋水師。日軍相繼在9月14至15日的平壤之戰和17日的黃海海戰中獲勝,日本和清政府的勝負已非常明顯。日軍第一軍於10月下旬渡過鴨綠江,第二軍登陸遼東半島,11月占領旅順和大連。1895年2月,為殲滅北洋水師,日軍從陸海進攻並占領山東半島的威海衛,3月完全控制遼東半島,並進一步前往南方占領台灣”。

  由日本陸上自衛隊幹部學校修親會1975年編著的《近代日本戰爭史概說》中,對甲午戰爭中的每場戰役都進行了描述,但言辭間無不在炫耀戰略戰術的“英明”和士兵的“勇敢作戰”。其中在描述“豐島海戰”時,更是妄稱::是清軍“濟遠”號先開炮,日本3艘艦艇被迫應戰。而在講述威海衛作戰時,竟然稱:清政府海軍提督丁汝昌在“靖遠”和“定遠”艦被擊沉後,決意要投降,日本聯合司令長官伊東祐亨念著友情,備上葡萄酒去慰勞丁汝昌,丁汝昌對伊東長官的友情深表謝意,後丁汝昌與其他兩位將領自殺身亡。伊東長官為悼念丁汝昌之死,將遺體送回清朝,此舉深深地感動了日中兩國人民。

  一場侵略戰爭硬是被美化成宣揚友情的大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