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戰後六十年來日本人怎看待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2-10-05 09:50:12  


日本記者:日本人希望中國更暴力些
  中評社北京10月5日訊/騰訊歷史日前登載專題文章《戰後六十年來日本人怎看待中國——"戰後中日關係”系列(4)》,內容如下:

  近期釣魚島衝突,令中日關係再度緊張。日本經濟新聞社駐華記者談及日本民眾如何看待釣魚島問題時說:“我認為中日兩國之前存在巨大的誤解。一些中國人認為,抗議會威懾到日本人,嚇退他們。 ……很多日本人其實希望中國變得更暴力、更喪失理性,因為這樣全世界就能看到中國是個怎樣的國家。……”

  顯然,中日民眾間的誤解會令中日關係惡化,同時中國民眾的抗議舉措適得其反。因此了解日本民眾對中國的態度和思維,或許可以有助看清目前複雜的中日關係。
 
戰後日本的中國觀

  冷戰前期日本在美國的控制下,其對華政策追隨美國,敵視新中國,日本政府擔心中國會向日本“輸出革命”,此時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也很低;中日建交後步入蜜月期,約七成日本民眾對華抱有好感,但從90年代開始,中日關係趨冷,圍繞歷史問題、釣魚島問題等經常摩擦,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不斷刷新新低。

  五六十年代冷戰前期,日本政府視中國為威脅,擔心中國向日本輸出“革命”進行滲透

  戰後,日本被美國接管,其對華政策受到美國對華的冷戰思維影響,日本政治家大多把中國視為威脅西方制度的“洪水猛獸”,擔心中國向日本“輸出革命”。譬如1957年岸信介首相說“日本的保守政黨決不採取容共或者中立的立場”,“在某種意義上,共產主義對日本的滲透,與其說來自蘇聯還不如說來自中國的更為可怕,因此在這一意義上,如果能收複大陸,我認為是非常好的。”(見1957年6月4日朝日新聞,轉自《人民日報》1957年7月30日社評《評日本岸信介內閣的對華政策》)

  可以說,在冷戰前期,美國以及意識形態的因素影響著中日關係以及日本對華認識。正如日本學者浦野起央指出:“從意識形態上的思考方式和行動上看,一方面戰後日本與美國結成同盟關係;另一方,中國共產黨將美國視為第一敵人,日中的相互認識轉化為高度的敵對意識,並進一步強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