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薛理泰:中美將改善雙邊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2-11-19 09:59:24  


 
  當前中國社會普遍存在公權力腐敗、分配不公、機會不均、司法不公等現象。電郵、手機和微博等手段,又給資訊傳播提供了快速並且安全的渠道。群體性抗爭事件彼伏此起,層出不窮,動輒成為萬眾矚目的重大事件。政府公信力日益受到質疑和挑戰,政府權威一瀉百里。民眾與政府的對立情緒和能量快速累積,頻頻往臨界點衝刺。

  在信息時代,政府疏導民眾情緒並予以管制的手段,充其量只是數量級增長而已,而民眾反制政府管制的手段,卻是處在幾何級增長的狀態。一旦出現重大的突發事件,各種消息、謠言快速傳播,網警予以管制、删除,力不勝任。由於當前中國社會日益滑向越來越不穩定的危險時段,局勢越來越難以控制,各種非強制力手段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維穩需要,於是當政者在處置突發事件時,不由自主地傾向於過度依靠強制力維穩的模式,儘管這樣做離開良性的政經改革越來越遠。

需要外部環境的穩定

  目前群體性維權事件多因利益衝突引發,缺乏明確的政治訴求,宗旨並不是推翻現政權而建立新政權,僅停留在社會洩憤事件的層面。各地爆發事件矛頭指向地方政府的大趨向是明確的,針對的具體問題卻因地而異,缺乏鮮明的共性,所以還不致於威脅到現政權的有效統治。然而,一旦中央政府的權威急遽下降,加上容易引起弱勢群體感情上共鳴的突發事件的爆發,一方發難,四處呼應,則必然會對現政權的有效統治構成嚴重的威脅。這個過渡期間不會很長,留給北京領導人的時間不多了。

  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剛結束,選出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以習近平為首的北京中樞的當務之急,自然是盡量延長一黨執政的局面。而要延長一黨執政的局面,必然要維持國內政治穩定;要維持國內政治穩定,按照中國國情,勢必要達成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因為中國不可能像日本一樣,在長達20餘年的期間,經濟欲振乏力,卻始終能維持國內政治穩定;根據中國“大進大出”的經濟格局,要達成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必須謀求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要謀求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美、中關係必須改善,至少也要過得去。

  基此,美、中關係切實獲得改善,應當被新的北京領導人施政時列為在外交層面的突破口,其理至明。舍此之外,在應對周邊局部性事件中,侈談如何強硬,不啻緣木求魚。即如在釣魚島爭端中,北京為了應付日本的無理挑釁,牽扯了多大的精力,在此情況下,又如何有精力和時間,在內政上認真規劃深度改革,並以跨部門通力合作的方式,決然付諸實施呢?

  據此,未來中、美關係改善,顯然具有必要性。況且,此舉不乏可行性。理由如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