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希拉里的下一站

http://www.CRNTT.com   2013-02-19 14:13:26  


 
  希拉里曾以第一夫人身份入住白宮8年,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知名度,之後又連任兩屆紐約州參議員,擁有廣泛人脈。在2008年各大總統熱門人選的民意調查中,她始終高居榜首。反觀奧巴馬,不過是一名初出茅廬的伊利諾伊州參議員。但最後的贏家,是他,而不是希拉里。

  蘇厄德和希拉里在敗選之後,均入閣擔任國務卿。接下來的故事,相同,卻又不盡相同。作為副手,兩人都盡心盡力輔佐上司。前者幫助林肯打贏了艱苦卓絕的內戰,成就一代“名相”,並成為“林肯私交中最親密、最忠實的知己”。

  而後者,雖然也兢兢業業,4年來出訪超過一百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行程近百萬英里,在專機上度過2064個小時,堪稱“勞模中的勞模”,可盤點外交成果,卻乏善可陳:伊拉克和阿富汗事務,她幾無染指;她努力修復與巴基斯坦的關係,但那裡的反美情緒依然高漲;她成功促成對伊朗的制裁法案,但並未阻止其發展核計劃;她幫助美國將戰略重心重新轉移至亞洲,但日韓戰略合作協議的流產令其“亞洲軸心”戰略受挫;最糟糕的是巴以和談,當她聲稱取得“一定戰術成果”時,她自己最清楚,這話說得有多麼心虛。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布裡特•史蒂芬斯說:“如果希拉里想成為一位偉大的國務卿,她要麼像亨利•基辛格那樣促成一項重大外交突破,但她沒有;或者像詹姆斯•貝克爾那樣主導政府外交事務,她也沒有;或結成一個重要聯盟(艾奇遜),或起草一個偉大宣言(亞當斯),或實施一項偉大計劃(馬歇爾),可她通通沒有。”

  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M•沃特說儘管很難把希拉里稱為一位偉大的國務卿,“但這不是她的錯”,因為這屆政府壓根就不需要一位“偉大的國務卿”。當年,無論艾奇遜、基辛格還是貝克爾,都與總統關係密切,享有更多外交權力。而希拉里雖然在任職期間參加白宮會議六百多次,號稱可以隨時面見總統,可在一些熱點問題上,她顯然被邊緣化了。比如,奧巴馬讓副總統拜登主導伊拉克事務,任命理查德•霍爾布魯克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特使,任命喬治•米歇爾為中東特使,提升親信蘇珊•賴斯所擔任的聯合國大使一職為內閣部長級,使希拉里不便插手美國駐聯合國使團事務。

  可見,希拉里是一個“被架空的國務卿”。別看她表面上周游列國,風光無限,被《紐約時報》稱為“搖滾明星式的外交家”,實則游離於美國權力中心——白宮之外。而這正是奧巴馬的如意算盤:把一個對總統連任構成威脅的對手“招安”進國務院,不僅給足其面子,而且排除了一個心患,同時還贏得“豁達”之美名。

  希拉里當然明白奧巴馬的真意,從某種意義上講,奧巴馬發出“要約”不難,難的是她如何“接招”。據說,她的顧問們權衡再三,認為這一職務有助於提升她在國際舞台上的成績,她才接受提名。事實證明,哪怕是“貓王”這樣的搖滾明星,對國際政治也難有持久影響力。

  因此,希拉里和奧巴馬之間,永遠不可能像蘇厄德和林肯那樣,成為知心朋友。儘管4年來,兩人從未有過公開爭執,甚至在去年美國駐利比亞大使死於非命的班加西襲擊事件中,希拉里還主動攬責,充當總統的“擋箭牌”,可這一切,不過是兩人自覺遵守了“遊戲規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