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韓國轉型 為何能成功避免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13-02-27 12:28:13  


 
  “漢江奇跡”的黃昏

  1960—1970年代,韓國經濟在樸正熙政權的集權統治下取得了騰飛。1960年代前的韓國是個十分貧窮落後的國家,人均GNP僅八十餘美元,屬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列。但在1962—1976年間,樸正熙政府連續推出三個經濟發展五年計劃,使韓國經濟得到了持續高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9.5%,韓國經濟由此實現了第一次騰飛。韓國的人均GDP也由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1640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8.9%,這一發展速度被譽為“漢江奇跡”。

  樸正熙政權執行的是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政策,依靠集權主義的官僚體制,通過權力高度集中,摧毀一切不利於經濟發展的障礙,大力扶持大型企業。整個國家就像個大公司,總統是總經理,政府是企業管理機構,各個企業只是生產車間或銷售機構。

  1979年10月,樸正熙被刺身亡。同樣通過“軍事政變”上台的全鬥煥,延續了軍人獨裁,但同時也延續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勢頭。進入1980年代的韓國經濟繼續高速發展,一躍成為先進的工業國,實現了經濟的現代化。

  這種高度集權、由政府推動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對韓國的經濟起飛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凸顯,成為經濟和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首先,集權就免不了腐敗。樸正熙總統本人對此也感嘆:“由於行政機構缺乏合理的控制,尤其是缺乏民主監督,國家公職常常由於成為謀取私利的工具而遭褻瀆。整個機構的制度化了的腐敗現象即由此產生,其結果造成了整個國家的病態。”“自上而下的整個組織的政治腐敗和枉法已漸漸地侵蝕了我們全部生活,甚至連那些正直和誠實的人們一旦獲得了某種公共權力,也會很快墮入腐敗的行列並追逐起他們的私利。”

  儘管樸正熙利用個人權威大力反腐,自己也盡量保持清廉,但由於缺乏系統的制度來制約權力,反腐效果微乎其微。全鬥煥上台後,集權統治有所強化,腐敗現象更是愈演愈烈。全鬥煥對其親屬各授權柄,太子黨立即大發橫財,很快結成了一個龐大的貪污網絡。

  除了腐敗,國家主導經濟開發與發展的模式也開始遭遇增長的瓶頸。正如有專家在分析韓國經濟取得成功的原因時所說:“利用集權官僚制架構推動現代化,這種方式具有階段性。也就是說,它只適合社會經濟尚十分落後的特殊階段,當經濟發展起來之後,社會必然會產生突破這種體制的要求。”

  1980年代初,為了走出發展的困境,韓國政府開始了“市場主導型經濟”的道路。1990年代,韓國“經濟自由化”和國際化的步伐明顯加快,完全拋棄了國家主導經濟的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