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戰後市場與政府糾葛史

http://www.CRNTT.com   2013-04-05 10:39:09  


(資料圖)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 李煒光
  中評社北京4月5日訊/“不管怎麼難,人類總還是有能力找到一種既能糾正市場經濟的弊端和彌補制度的缺陷、同時又保留自由市場經濟長處的方案”。最新一期《財經》雜誌(2013-03-31出版)登載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李煒光的評論文章“戰後市場與政府糾葛史”,詳文如下:

  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成果之一,我以為首先不是GDP增長了多少和福利有多大的改善,而是計劃經濟這種發展模式已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施政選項中排除,這倒不是計劃經濟的設計本身有多大的錯,而是憑人類目前的智慧和能力根本做不到。從客觀效果上看,這種集權型的經濟體制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損害也委實太大,比如前蘇聯或中國大陸的計劃經濟時代。現在的情形是,儘管在一些轉型國家,計劃體制的思維仍在,體制仍有回潮的可能,但已構不成現實的威脅。
 
  一
 
  對於計劃經濟,瑞典經濟學家岡納.繆爾達爾在其著作《亞洲的戲劇——對一些國家貧困問題的研究》中的概括是:“計劃的整個綜合思想,就本質而言,在方法上是理性主義的,結論上是國家干預主義的。”計劃經濟不相信自然演進,相反,它把各種資源和要素統統“置於政府的控制之下,以便經濟體系能依照有目的的制定且合理協調的政府政策朝著其所要求的方向運動”。保羅.薩繆爾森甚至一再預言,蘇聯的計劃經濟將會超過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然而,歷史給出的結論卻是,自由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加有利於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實現繁榮和自由。計劃經濟的兩個大本營——蘇聯和中國也都先後放棄了這個過於理想化的體制,轉而實行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人類深刻反省自己的發展道路而得出的經驗和結論,是20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大成果之一。
 
  戰後世界經濟獲得長足發展並極大地造福於人類,應主要歸功於建立在充分尊重個體自由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制度。西德只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就將這個因戰敗而被徹底摧毀的國家建成歐洲大陸上最強有力的經濟體,就是實行“社會市場經濟”所創造的奇跡。
 
  中東地區的以色列,雖然政府對經濟領域實施了較為廣泛的干預,但因保留了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空間和較多的政治自由,經濟發展的情況就要比鄰近地區的其他國家,如埃及等國要好得多。在遠東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日本、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也都因廣泛依靠私人市場來發展經濟而保持了長時間的繁榮。印度聲稱廢除種姓制度的藩籬,在實踐中卻進展甚微,但那裡還是成批地產生優秀的企業家,特別是政府管制較弱之處,他們成為促進這個難以進步的國家的推動力量。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情形也大致如此。
 
  儘管有長時間的市場經濟實踐並且市場實踐已經提供了多樣的經驗,西方學界內部關於自由市場經濟和政府干預問題的爭論至今仍然辯駁不清。戰後西方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綜合起來看,實際上就是一部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思想相互碰撞的歷史。兩大辯手,哈耶克和凱恩斯,前者是個體自由的捍衛者,認為政府干預市場越頻繁,對市場的傷害就越大,“政府應該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後者則認為,政府干預就像是給一部轟轟作響的機器加注潤滑油,所以只有對市場進行有效干預,才能使它運轉得更加良好。這場爭論綿延甚久,改變政府過度干預的政策實踐也頗費周折。2007年以後,古典學派和凱恩斯學派的輪番大戰再度上演,甚至蔓延到中國這樣的轉型國家,“奧地利學派”等自由市場經濟學派並未明顯占據上風。如弗里德曼所說:“控制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政府管制活動,仍然雜蕪繁多,並沒有多少鬆動的跡象。”幾十年來,各國國民收入中用於政府開支的份額一直沒有明顯下降,有的國家甚至還有所上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