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丹東過往60年:見證朝鮮半島風雲

http://www.CRNTT.com   2013-04-14 10:03:20  


 
一灣江水曾載滿思念

  在55歲的梁傳彬記憶裡,60年來,起碼從丹東這邊來看,局勢有日益緊張的趨勢。

  他至今還記得,自己20來歲時的1970年代,那時的丹東中朝邊境這一帶看不到人民軍,只有民眾。夏天的時候,梁經常在鴨綠江裡面游泳,游著游著就到了對岸,“但我不上岸,朝鮮老百姓對我們很友好,只要我們不上岸就沒關係,現在隨處可見人民軍,哪裡還敢”。

  等到年歲稍長的時候,中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梁傳彬開始在斷橋附近賣點小禮品謀生,那時候鴨綠江中國這邊小碼頭林立,私人經營著很多游船,梁與這些游船主關係良好,經常登上他們的船游玩一番。他回憶,那時候朝鮮也經常有游船載著朝鮮人在鴨綠江上游玩,當兩國游船“擦肩而過”的時候,船上的兩國人民開始揮手問好,場面非常溫馨。

  這已經成了很多丹東人的共同記憶。曾在丹東化纖工作的市民常澤民記得,在朝鮮前領導人金日成在世的時候,中朝游船會互相貼著對方的江邊過去,“朝鮮人看到這邊岸上中國人的時候會拼命地朝這邊喊,儘管我們聽不懂,但能夠感受到那種熱情”。等到金正日時期,還有一些朝鮮游船在鴨綠江裡,但游船後面總是跟著一些汽艇,朝鮮民眾也不再喊了。這幾年,游船幾乎很少看見了。

  在20年前,游船曾是分割在鴨綠江兩岸的親人們相聚的工具。常澤民說,兩邊的親戚捎信過去,雙方確定時間和交會的游船,到時間登船,遠遠地見上一面。“兩艘船往往還是隔著六七米遠,兩邊的親人就激動得哭,大聲地喊話。不知道這一次之後又要何時再見了。”常澤民曾經親眼見過以這樣方式相會的情形。

30多年的變與不變

  30多年前,朝鮮還曾是常澤民欽慕的對象。

  那時,常澤民遠遠地從丹東這邊望過去,會看見朝鮮游樂園裡有一個高高的圓圓的能夠轉動的大家夥,“丹東當時就沒有,後來我知道那個是過山車,1970年代的時候朝鮮就有了。”“在我小時候,丹東甚至只有1路公交車,連2路、3路都還沒有。”常澤民說。

  常澤民還羨慕朝鮮人寬敞的住房。他聽說朝鮮人能夠住到人均6平方米的房子羨慕得不得了,“我們很多都是老少三代,七八口人住在一個屋子裡面,十幾平方米算是很不錯的了,就一個臥室和一個廚房。”

  30多年過去了,常澤民曾經羨慕的對象成了諸多中國赴朝遊客用“落後”形容的國家,而丹東則發生了連常澤民都沒有想到的巨變。

  “我的感受就是,30多年過去了,朝鮮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從這邊看過去,除了幾幢新建的二三層小樓,沒有任何新的建築,對面的造紙廠、造船廠還是原來的那個樣子,一點變化都沒有。”常澤民說。

  梁傳彬載著外地客人在濱江路上游玩的時候,喜歡用手給客人指一下丹東的濱江大道,再指一指朝鮮,然後驕傲地說,“你要到晚上再來看,濱江大道的路燈亮起來的時候,更漂亮。”

  在梁的記憶裡,濱江路原來是一條土路,最早的時候小碼頭、小造船廠林立,直到改革開放多年後才開始整治,才有了今天頗具氣勢的濱江大道。原來毫無吸引力的江邊房屋現在成了丹東房價最貴的地區,有的樓盤已經過萬元。

  這樣的隱喻像極了人們30年前常拿來比較的深圳與香港。時移世易,在1970年代兩邊建築相差無幾的兩個城市,丹東和新義州的差距越來越大,而深圳和香港起碼從建築上來看,深圳甚至已經要超越香港了。常澤民說,“如果朝鮮真的實現了改革開放,丹東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特區,……發展不下於深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