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我們想要的不只是活下來

http://www.CRNTT.com   2013-08-13 14:35:07  


 
  哈曼和另外一位媒體大亨巴裡.迪勒定把《新聞周刊》和後者創辦的每日野獸新聞網站合併,當時打的是交叉銷售廣告的如意算盤。2011年4月,哈曼去世,其家族決定停止投資,把合併的媒體完全甩給了迪勒的IAC公司。雖然名編蒂娜.布朗被迪勒挖來做新聞周刊/每日野獸公司的主編,依靠大膽的編輯為日趨衰敗的《新聞周刊》贏得了不少眼球,然而卻也不足以彌補每年4000萬美元的印刷和發行開銷。這個數字還不包括人員、場地和其他花費。

  終於,在2012年10月18日,蒂娜.布朗同CEO巴伯.塞迪一起宣布,在紙質雜誌持續出版80年後,《新聞周刊》將轉向全數字方式。12月31日是紙版的最後一期。在一封題為《<新聞周刊>翻過了這一頁》的致讀者的信中,兩人寫道:“根據判斷,我們達到了一個臨界點,可以以全數字的方式有效地到達我們的讀者。就在兩年前還不是這樣。”新的產品叫做Newsweek Global,它將“被付費訂閱所支持,可以通過網上和平板電子閱讀器獲取,其中一些精選內容會出現在每日野獸網站上”。

  2012年的聖誕節,成千上萬的美國家庭打開報箱,都看到一封灰色的“訃告”:在一張俯拍自空中的黑白照片上,一幢Art Deco風格的摩天大樓,從紐約曼哈頓的街區聳起,宛如一座墓碑。照片中央一行大字標題:#LAST PRINT ISSUE(最後一期印刷版)。這就是美國第二大新聞雜誌《新聞周刊》印刷版最後一期的封面。那墓碑般的大樓,是2010年和雜誌本身一同被收購的前《新聞周刊》大廈。

  由此,雜誌業多年偶像之一的《新聞周刊》,已經變得不可以被稱作雜誌了。到2012年年底,它已轉變成為一家網站,一個移動應用,一家會議公司,但卻不再是印在紙上的一個圖文集合。塞迪稱,走向數字化最終“解放”了雜誌,它原有的品牌被印刷版的“形式”和“經濟學”所束縛了。這恰恰道出了印刷媒體今天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報紙和雜誌的成本結構完全不具備合理性。

  出產一份報紙是昂貴的。數據顯示,美國報紙平均下來,管理成本占14%,紙張16%,印刷20%,發行9%,廣告開銷14%,最後留給內容生產的只有27%。可以看到,近一半的報紙運營費用被用在物理生產過程中,而不是編采活動上。當讀者越來越多地在網上獲取新聞,印刷出來的報紙注定會變得較為昂貴,成為一種利基產品,甚或是一種奢侈品。

  當然,報紙步入黃昏還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讀者群的日漸匱乏。報紙要想繼續存在,需要有一定數量的讀者支撐。然而,由於人們注意力的轉移,以及年輕人未能發展出一種新聞閱讀習慣,報紙的讀者在不斷萎縮。遊戲、社交媒體、明星文化都在和報紙爭奪注意力,NPR的首席執行官加裡.奈爾甚至極而言之:30歲以下的人不讀報,即使他們的年齡增長,也不會讀。

  另外,報紙的商業模式日暮途窮。平面廣告不斷下滑,雖說數字廣告正在緩慢地彌補這個缺口,但數字廣告增長的速度趕不上平面廣告下降的速度。結果是,所有報紙都面臨大幅度的成本削減,因此犧牲的是新聞采編的力量。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媒體到處擴散:博客,網絡報紙,搜索引擎,新聞集聚服務和社交媒體,導致了內容生產和複制的便利;這些都進一步推動了報紙訂閱和廣告的下降,而這反過來,又使得即使最嚴肅的報紙也只能生產少量的原創內容。

  這正是格雷厄姆家族忍痛割棄他們已擁有四代的《華盛頓郵報》的原因。他們面對報業轉型的驚濤駭浪無能為力,因為這樣的轉型要求的不僅僅是止跌補損、保持盈利,還需要投資未來。對未來的投資也不僅僅是一個賺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報紙的社會意義問題。所以《華盛頓郵報》的掌門人唐.格雷厄姆坦率承認,即使不出售,這份報紙也能生存一陣子,但是“我們想要的不只是活下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