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村官”于建嶸的理想和現實

http://www.CRNTT.com   2013-10-11 11:09:35  


 
讓村民成為行動者和決策人

  研究農村問題多年,於建嶸發現,今日有些中國鄉村之衰敗,尤其表現在公共生活層面上;相反,凡是村裡公共事務處理得比較好的,生活就比較幸福。“村莊的屬性,決定它不是一個人,一個村民,而是由很多人組成的一個集體,對於村民而言,首先是一種公共生活,這就需要給他們灌輸這些理念。”他說。 

  於建嶸提出建立鄉村公共生活規則,重塑鄉村公共生活空間。在他看來,如果村民學會處理各種利益關係和公共事務,哪怕物質條件不行,只要利用好當地的條件還是能搞好他們的生活。

  如何改變村民們的觀念?於建嶸講了一件剛剛發生在納具村的事情:一天,很多老頭老太太歡迎他一起坐在村寨下面的大樹下。看到村莊雜草叢生,環境很差,他就開玩笑說能不能把村子打掃一下。當時這些人看著他,沒有任何表示。

  他便對一個比較活躍的老太太說,你們把村莊打掃一下,我給你們每人30元一天可以不。老太太說30太少了,必須每人50,說外面打掃衛生的都是50。他就問大概需要幾個人,老太太說3個人,一個月一共4500元。他說行,但是他想問一下,打掃衛生是為了誰呀,是不是為了我呢。老太太說不是呀,是為了我們自己呀,村子弄乾淨當然好了。他就反問這些人,那為什麼需要我來掏錢呢。

  這個時候,老人們七嘴八舌地開始討論,很多人拍著大腿說是呀,為了我們自己,我們怎麼能要於教授的錢呢。後來,他們就說不要錢不要錢,明天開始。雙方約定第二天早上9點開始,結果7點不到,全村40多個老太太—包括90多歲的,還有帶小孩的婦女—全都出來打掃衛生了。

  說起這件事,於建嶸十分開心,甚至不時拍打大腿。“我就是要讓他們知道,這裡是他們的家園,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們互助,一起去做,尤其是在留守兒童、老年人居多的鄉村,現在這一點更是缺乏。也只有讓他們意識到這一點,這些村莊未來才能夠發展得更好。”他坦言。 

  在於建嶸看來,只有村民自身發展了,中國農村才有真正的出路。而村民發展,首要的一點即是如何相互協作,具體地處理村莊面臨的諸如衛生、教育、養老等各種問題。這裡面有一個村民當家作主,還是別人給他們當家作主的問題。“今天很多地方幫扶農村,採取的是後者。而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前者。”他說。

  於建嶸說,他希望處處以培育村民的自主能力為第一要務。而要讓村民真正學會獨立自主,他並不主張長期蹲守在村莊。並且,他在村寨的團隊也多數由村民組成。他表示,天天坐在村裡並不是好事情,他不能讓村民產生依賴感,他要培養的是他們的自身能力和集體行動精神。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我不會一直在那個地方,必須是有限性的介入,以觀察者的角色,通過和他們交談,潛移默化地給他們提供一些規則和觀念,看他們怎麼變化。有時候保持一定的距離相反更能發揮作用。” 於建嶸將自己的做法總結為“介入不能太深,永遠若即若離”,並表示自己會堅持這一原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