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嚴明答詢凸顯結束兩岸軍事敵對狀態迫切性

http://www.CRNTT.com   2013-10-22 08:48:25  


台灣新任“國防部長”嚴明(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訊/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登載富權的評論文章《嚴明答詢凸顯結束兩岸軍事敵對狀態迫切性》,文章說,
台灣新任“國防部長”嚴明昨日上午赴“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備詢,面對民進黨“立委”的刁難,交出了一份精準而正確的答案,其所言符合兩岸關係的現狀,但也凸顯了必須儘早結束兩岸軍事敵對狀態、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新任“國防部長”嚴明昨日上午赴“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備詢。由於馬英九日前在“雙十慶典大會”上的講話強調了兩岸並非是國際關係,而是“特殊關係”,而“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也一再支持馬英九的這一論述觀點,因而專注國際事務,並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的民進黨“立委”蕭美琴,就以為有機可乘,在質詢嚴明時就以“是否認同目前台灣國防安全最大的威脅來自中國?”為餌,意圖誘騙嚴明上當,一再詢問嚴明“兩岸關係是什麼關係?”嚴明辭嚴義正地指出,他認同馬英九所說的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也認同馬英九關於兩岸需以和解取代對立、活絡“外交”等說法,但就軍事作戰而言,兩岸仍然是敵對關係。不過,嚴明又表示,馬英九有關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的講法,不會造成軍心對整體戰略重點的認知混淆。

  應當說,嚴明面對民進黨“立委”的刁難,交出了一份精準而正確的答案,而且也符合兩岸關係的現狀。“國軍”由這樣的耿直軍人掌握,台灣地區的軍隊就不會被“台獨”分子拿來進行國土分裂活動。但與此同時,又凸顯了必須儘早結束兩岸軍事敵對狀態,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應當說,祖籍江西南康,而且是在兩岸分裂分治形成之時出生(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四日)的嚴明,長期受到父兄輩和軍校、軍中的影響,在對國家認同上是認同《中華民國憲法》和《國統綱領》的國家定位的;在政治上也是認同中國國民黨的“反獨”政治主張的。儘管政黨活動已經從軍隊中退出來,但這些基本理念應是仍然牢記在心中。說不準,他在退役之後,也將會參加其前輩退役將軍推動的兩岸交流活動。

  但從軍事職務及使命出發,兩岸仍處於敵對狀態,嚴明所領導的“國軍”必須時刻防範對岸解放軍。這是國共內戰的延續,在一日尚未宣佈結束兩岸軍事敵對狀態,簽署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協議之前,均是如此。正因為如此,過去長期以來,兩岸軍事對峙,並曾不斷發生軍衝突。大的有“一江山島戰役”、“東山島襲擊戰”、“八二三炮戰”、“八六海戰”等,小的有“國軍”小股部隊偷襲大陸東南沿海,及“U—二”型高空偵察機多次進入大陸執行任務,兩岸互派軍事間諜潛伏。當然,還有兩次導彈演習等。

  也正是由於兩岸軍事敵對狀態的存在,而使得台灣軍方對有益於兩岸和平的一些舉措,仍然懷有極深的疑慮及戒備態度。比如,軍方就曾強烈反對兩岸直航,甚至當阻擋不了強大民意,就連陳水扁當局也不得不同意開放台商春節包機時,軍方還提出了不能直接互飛兩岸的航空情報區,必須繞經第三國航空情報區的條件。其理由當然很多,但有一條卻是貽笑大方的,那就是擔心解放軍會假扮乘客,乘搭民航機偷襲台灣!而在大陸方面,也一直強調為遏制“台獨”,不承諾放棄武力,並堅持在東南沿海部署面向台灣的段中程導彈。

  對此,自一九七九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以來,北京的各項對台重要政策文件和領導人講話,都提出了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呼籲。二零零五年四月“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所訂下的五項工作任務,第二項就是“促進停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並達成了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的共識。

  二零零八年五月之後,兩岸民間交流合作十分活躍,兩會談判也簽署了十九項協議和達成兩項共識,實現了“三通”直航,並開始進行民間政治對話,甚至還進行了民間軍事交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勢不可擋。但在軍事領域上,仍未能實現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雙方的軍事部署仍都將對方設為假想敵。儘管兩岸軍事衝突的可能性趨於零,但仍然缺乏軍事互信,因而常常發生“杯弓蛇影”之事,例如日前大陸解放軍某部軍事演習的電視報道畫面中,有一幅台灣地圖,台灣地區的一些人就大驚小怪,甚至是譁眾取寵,將之擴大解釋渲染為解放軍有“攻台軍事計劃”。由於缺乏互信,雙方都將大量的財力和軍力投放在“應對對岸”方面。在大陸,分散了對防範其他國家侵蝕我領土的軍事力量,也扯薄了經濟發展的資源;在台灣,則侵蝕了民生和經濟建設、社會安全的經費,從而滯緩了馬政府提升民意的努力。

  按道理,在兩岸都將主要精力擺放在經濟建設領域,而兩岸民間交流合作已經達到新的階段,並因“張王會”互稱官銜而透露出兩岸政治對話的曙光之時,是應當進行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磋商的時候了,嚴明所說的“兩岸軍事關係是敵對關係”的現狀也應該結束了。目前的問題,是兩岸民間交流與軍事態勢形成嚴重的不對稱,甚至是強烈反差。因而不少人指出,兩岸軍事對峙是進行兩岸政治談判的嚴重障礙。正因為如此,“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願景》的第二條,是將“終止敵對狀態”置於“達成和平協議”的前面的。在此情況下,要推動兩岸和平談判,首先就應進行結束兩岸軍事敵對狀態的協商談判。

  當然,現在仍然存在一些現實的問題。一方面,台灣仍然存在“台獨”的危機,因而解放軍仍須保持對“台獨”的強大軍事壓力;另一方面,台灣防禦外國軍事侵略的任務相對較輕,其軍事力量主要是應對解放軍,因而部署在東南沿海的導彈對其心理威脅較大,而不得不保持應對的相應裝備,並擔心美國會停止售武,因而沒有放鬆軍事部署。

  不過,近年似是已有放鬆的跡像,包括在金門、馬祖撤兵等,並探討以解放軍後撤導彈來換取向美軍購。另外,在島內,兩岸應在釣魚島、南海事態上進行軍事合作及護漁的呼聲也甚高。尤其是駐守在南海群島主島太平島的國軍,距離越南很近,但距離台灣本島甚遠,支援甚為困難;而解放軍在西沙、南沙群島島嶼部署的軍事力量,卻近在咫尺,應可就近支援。

  不管怎樣,嚴明“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但在軍事上是敵對關係”的講話,仍在提醒人們,在兩岸軍事領域敵對狀態未能結束之前,兩岸和平發展就將是不完整的,要進行兩岸政治對話也將受到嚴重障礙。因此,是到了進行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協商並簽署協議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