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等收入陷阱”的產生與跨越

http://www.CRNTT.com   2013-11-02 09:52:32  


 
  工業化進程變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文章分析,在發達國家製造業部門或生產過程向外轉移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有可能通過引進外資、外購技術來加速完成其經濟的主導產業從農業向工業的轉型升級,並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但其條件是要優先發展工業,即動員其社會資源向工業進行傾斜型投入。這種建立在外源技術基礎上的經濟增長在一定時期內可能很快,但其弊病亦很明顯,本地研發能力如果沒有得到特意扶持就會受到外源技術的抑制,從而削弱對產業結構的自我升級能力。由於發達國家在後工業化時期向外轉移產業逐步減弱,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所需的技術將越來越多地要依賴自己的研發支持,如果難以自我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經濟將陷入減速或停滯狀態。

  人力資源具有通過學習而持續升級的特殊屬性,這是自然資源所不具備的。在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對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升級常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當它們的資源出口足以支付工業化前半期的進口技術、資本品時,對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源的開發並不迫切,因而才會落入需要其自行研發時卻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的窘境。與之相反,在缺乏自然資源的國家,只能依賴人力資源的開發,因而可能會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可持續升級的特殊屬性,在持續進行人力資源升級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較強的自我研發能力。由資源禀賦不同而形成的人力資源開發差距主要表現在教育上,這也是部分拉美國家缺乏自我升級能力而長期停滯於中等收入階段的重要原因。應特別指出的是,人力資源在各發展階段都要完成自我升級,這是它與其他兩個要素的明顯差別,也是應予以持續重視之所在。

  社會制度體系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是通過確定資本與勞動的結合方式來影響增長進程,它包括經濟制度和一些有關的非經濟制度,決定著社會資源的投入形式與方向、社會利益的分配等等。當發展中國家借世界工業化進程變化之機而迅速工業化時,需要社會資源向工業傾斜配置,其社會制度體系也會發生相應傾斜。不過,在自然資源較豐富的國家,工業化初期和中期的社會制度體系都可能偏向資本以利資源產業的發展,而勞動力豐富的國家在工業化中期即可能開始調整其制度體系以利人力資源的發展。

  跨越中等收入階段的困難與任務

  文章指出,世界工業化進程的變化降低了發展中國家進入工業化的門檻,使許多發展中國家能以較快的速度完成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轉型。從增長要素的角度看,發展中國家躍出低收入陷阱(即農業向工業的轉型升級)所需的產業結構升級可以由外部引進轉移產業和技術來解決,它們只需自行解決人力資源和社會制度等兩個要素的升級轉型。由於轉移產業多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要求並不高;制度轉型的要點是傾斜型發展,即轉型可能只涉及部分制度;因而這一轉型期所需的要素升級難度相對較低。

  不過,當發展中國家從工業化社會向服務社會轉型時,產業升級方向是高新技術產業和部分高附加值服務業,所能借助的外來技術支持就相對有限了,發達國家不會輕易將其高新技術向外輸出。因而在這一轉型階段發展中國家主要依靠自己的研發能力,同時也必須完成相應的人力資源升級轉型;在社會制度方面要從前階段的傾斜配置資源體制轉向較均衡配置資源的體制。也就是說,此次轉型中必須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三個增長要素的同步升級和轉型。從實際發展進程看,只有極少數發展中經濟體在短期內完成了這三個升級,較順利地進入工業化後期甚至服務社會階段,多數發展中國家在此階段都出現較長時期的減速甚至停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