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正確認識防空識別區的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3-12-03 09:53:50  


 
  其次,中國此次防空識別區的設立包括了釣魚島等“爭議”海空,並不代表著中國在“欺負”日本。實際上,日本在東海一直“欺負”中國。自1969年美國將日本空識區的管轄權移交給日本之後,日本先後於1972年和2010年,兩次單方面向西擴大了空識區的邊界,幾乎成了對於中國的“前沿封鎖線”。中國海空軍在東海地區的正常演練,都會受到日本空軍的騷擾和監視。多年來,中國一直忍讓克制,所以就算此次設立自己的防空識別區涵蓋了釣魚島海域等“敏感”地帶,也只是代表中國防衛“正態化”,並不過激。
 
  第三,防空識別區並不一定是“戰略進攻”姿態。實際上,對於進入防空識別區的航空目標,國際上有通行的處置原則。一旦發現對方目標進入防空識別區,設立防空識別區一方識別目標後,通過對目標航向、機型、速度、姿態和以往情報的進一步掌握,判斷目標有無敵意。若無敵意,監視後將目標驅趕至防空識別區外;若有敵意,使用防空導彈或者戰鬥機將其擊落。所以,防空識別區實際上是一種正式的外交宣告,也是一種保證本國領土安全的主動的“戰略防衛”。
 
  中國在東海和南中國海一直以來都面臨著巨大的防空壓力,包括軍用飛機在內的第三國飛行物“誤入”中國領空事件也時有發生,為此從1990年代以來,中國空軍內部一直要求設立自己的“防空識別區”以提升中國空軍的防空能力和預警半徑。所以,中國防空識別區的設立表明了中國希望在相關領海爭端問題上展示強硬姿態的決心和信心。
 
  實際上,關於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的挑戰,也確實存在著諸多的“挑戰”。首先是防空識別區是否會被“承認”的問題。事實上,從中國開始建立防空識別區開始,日本和美國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不承認”。美國和日本都已公開表示,決不接受中國新設的空識區。日本政府還要求本國各航空公司停止向中國報備,就是要造成任意穿越、隨時穿越、集體穿越的現實。日本還可能會將自己在東海的“防空識別區”予以擴大,進一步打壓中國的防空識別區,壓迫中國做出讓步。
 
  其次,美日對中國的防空識別區進行的過激反應,勢必會激起中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而壓迫中國政府和軍方做出進一步的反制措施以平息國內壓力。防空識別區,意味著中國必然會將該地區的軍機巡邏“日常化”,而美日對於中國防空識別區合法性的否認,也必然意味著軍機在該地區“挑釁”的日常化。雙方各不讓步,勢必會增加衝突爆發的概率,尤其是在當下中日之間官方語境嚴重對立的情況下,擦槍走火的風險十分巨大。

  第三,中國設立防空識別區,會對東海和南中國海諸國造成巨大的影響,有可能掀起新一輪的“設區”浪潮。與中國在南中國海同樣存在領海爭端的越南、菲律賓等國,很可能以此為借口,先後設立並擴大自己在南中國海的防空識別區,造成南中國海局勢進一步複雜化。而中國也可能出於“主攻日本”的戰略目的,無法及時地對相關的變化作出及時有效的應對。因此,東海的對抗態勢很可能“外溢”到南中國海海域,使得中國陷入被動之中。
 
  另外,中國因為設立防空識別區,自身形象可能在世界範圍受到損害。自從二戰結束之後,日本由於加入了“西方集團”,日本除了政要們偶爾發出的“歷史問題”言論之外,在輿論導向和自身形象塑造方面,較為成功,國際形象往往比較“正面”;與此相反,中國由於自身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以及較為僵化的形象建設體制,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遠不如中國國內所宣傳的那樣成功。在中國設立防空識別區之後,國際主流輿論基本上都在批評中國的“蠻橫”“強硬”,同情日本的“弱小”“無力”。由於固有的新聞傳播體系和當下的世界輿論主導格局,中國國際形象也會必然會進一步“負面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