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薛理泰:美中日戰略博弈局面或變

http://www.CRNTT.com   2014-01-09 10:45:27  


 
  《永遠的零》小說熱銷,影片熱映,證明了日本社會向右轉的力度和深度。固然大多數日本觀眾是被此影片表達的個人情感而吸引,卻也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此影片映射的大和民族主義精神,在日本社會中引起共鳴的廣泛性。在日本,軍國主義向來有民意基礎,民族向心力舉世首屈一指,民眾素來以團隊精神卓著於世,一旦形成合力,戰力驚人。在侵華戰爭中,日軍鐵騎縱橫大半個中國,慘絕人寰,迄今人們記憶猶新,旦夕不敢淡忘。

  安倍選擇觀看這部影片,以度過除夕,體現了他個人感情所系。這項選擇以間接方式對外界傳遞了信號,亦即安倍以此姿態告別2013年並寄望於指引2014年的方向,令周邊鄰國有識之士為之憂心。

  日本幅員狹小,資源貧乏,天災頻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了日本,日本社會上彌漫著一股濃重的危機意識。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舉國失落心態日益嚴重。這才是朝野仇華情緒益趨強烈的根由所在。這種情緒映射在戰略層面,則是究竟由中國還是日本執亞洲之牛耳的問題。這自然列入東京決策層的議事日程。

  於是東京趁美國戰略東移之際,又選擇中共十八大召開前維穩為先的當口,於2012年9月11日對釣魚島實行國有化。日本作為美國的主要盟國,挑戰中國,牽一發而動全身,觸發美中兩國軍事攤牌。無論後續事態發展如何,東京均可挾本國民意支持,以來自中國、朝鮮的核威脅為藉口,走上核武裝的不歸路,實現在東北亞崛起的世紀之夢。可見,日中兩國的爭鬥提升至中日美三國戰略博弈的層次。

  日本媒體透露,在未來兩年內,安倍還計劃遍訪南太平洋諸島國,親臨二戰末期戰場憑吊日軍亡靈。他遠赴海外拜鬼之舉,對中國不啻一則佳訊,足以在三國戰略博弈中,借力使力,制衡東京極右政治勢力。

  據日本歷史教科書,在二戰中,日軍陣亡約186萬。其中,在中國(不包括東北)戰死40.46萬,在東北戰死2.65萬(主要指1938年在張鼓峰、1939年在諾門坎與蘇軍衝突中戰死約1萬,以及1945年蘇聯出兵東北的戰果),在緬甸戰死16.2萬(英軍擊斃15萬,中國遠征軍擊斃1萬多),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擊斃125萬。二戰中,美、英軍擊斃日軍超過陣亡日軍的四分之三。可見太平洋戰場是攻擊日軍的主戰場,美軍是擊敗日軍的主力。

  安倍擬赴南太平洋戰場,是當年日軍和美軍激烈交戰的場地。當年命喪戰場的軍人,不獨有數以百萬計的日軍官兵,也有數量龐大的美國軍人。安倍憑弔日軍亡靈,又何以對命喪戰場的美國軍人呢?

  設若安倍在日、美激戰的戰場上憑弔日軍亡靈,全球媒體競相作現場播報,圖文並茂。如此,坐實了北京強調的安倍所作所為,都集中體現了日本右翼政治勢力的“大和民族主義”和“歷史修正主義”的指責。想深一層,倘若安倍歷史修正主義得逞,矛頭所向自然是二戰以後國際政治格局的主導者美國了。美國數以百萬計的二戰陣亡者家屬以及民間組織的強大壓力,哪怕是美國總統或任何政治團體也承受不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