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社會的浪漫主義脈絡

http://www.CRNTT.com   2014-05-02 09:51:21  


 
  二、藝文與技術領域也可以發現浪漫執著的氣息開出燦爛的果實。林懷民的雲門舞集享譽世界舞蹈界;吳清友的誠品書店,更成為台灣的名片。

  吳清友在1989年台灣股市破萬點、“台灣錢淹腳目”的輝煌時代投身開書店,歷經15年虧損卻沒有放棄,並且有能力吸引投資者越開越大,越做越突出自身的經典特色。這必須對文化事業有堅定的信仰。

  藝文界的成就不勝枚舉,文風鼎盛歷久不衰,以人口比例來說不可謂小,技術與工商界也有很多堅持鑽研精神憑借一股“牛勁”耕耘的人,成功失敗都有。這群人在經濟最好的時期尚且能投身“未見其利先嘗其苦”的領域,勇氣都不是以功利思考的社會所能理解的。

  三、對普羅市井來說,宗教界的成就容易導出偏差的解讀。台灣幾十年來開創了當世佛教的頂峰局面,它傳承清末民初太虛和尚對佛教界怪力亂神的反彈,大力推廣人間佛教,幾十年下來名師輩出,印順、星雲、聖嚴、證嚴等等,以各自法門傳揚人間佛教。其中,印順被譽為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佛學大師,星雲把佛教傳到非洲、美洲去,證嚴法師的慈濟功德會更成了世界性的慈善組織。此外,過去二三十年,佛教教育體系的完善,獎學金制度的建立,從幼兒到大學,也對佛教的振興產生積極作用,甚至受到泰國等傳統佛教國家的尊崇。

  規模是一回事,最耐人尋味的,是在好幾萬出家眾裡,比丘尼與比丘的比例是五比一,甚至更高。很多出家女性都有高學歷,擁有博士學位者也不少。據學術界友人告知,這些人出家的理由早已超越傳統印象中“生活走入困境看破紅塵”的故事。家庭環境耳濡目染是主要原因,而隨著女性受教育機會多了,對身體主導權和生命進行深刻反思後,勇於做出抉擇,隨著社會的開明,阻力也減少。而這樣的抉擇,必定具備尋找理想歸宿的強烈動力,來自對生命的終極追問以及對解脫的想象與敬畏。

  四、人情味是旅居台灣者最常提及的一種感覺。它尤其表現在公德心與社區人情方面,例如不亂拋垃圾、排隊、商店和企業對客戶不吝嗇、服務周到等等,這未必是“自古皆然”,但近20年越來越好。這是因為人們內化了土地與環境的意識,從居住地的心理轉變成家園而產生的自覺反應。歷次的環保抗爭、社會議題辯論,都在累積與喚醒這種自覺。諸如垃圾分類等公共教育,也在這種自覺的結合下更容易成功。

  然而更直接的因素是台灣一直維持一個很傳統的“小社會”狀態,這種人情味在大城市以外尤其顯著,即使在最富裕的年代,大規模城市改造也是在緩和的步伐下進行,農村與城市社區結構沒有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拆解,世俗人情等文化基因也就不曾歷經戛然而止的斷裂。

  在一場爭議巨大的“反服貿運動”剛過去,寫下這些東西,不在於要說明什麼。事實上,任何經驗的陳述與歸納都具有兩面性,也都不免顧此失彼。這樣一條脈絡從何而來,短文很難分說清楚,不過理解這一路徑,看見一個沒有經過巨大暴力破壞的社會,如何從兩千年的極權體制走入民主制度,也許有些思考的價值。

  (作者是聯合早報報編輯組副主任)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