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國際競爭力下滑發出中國經濟風險警號

http://www.CRNTT.com   2014-05-23 09:09:07  


 
  有美國專家日前預測,7年之後世界每年新增汽車產量的一半將產自中國,但如果屆時中國的各大汽車生產企業未能有效掌握自主技術與品牌,則這種產能上的擴張本身就沒有什麼實質性意義。事實上,中國去年高達2200萬輛的汽車產量中,真正有戰略價值的部分不會超過八分之一。大量以代工(OEM)為特色的汽車企業在全球汽車價值鏈分工中幾乎沒有專屬的高端地位。因而,中國儘管在產量上早已成為全球第一汽車大國,但若要論國際競爭力,則不僅遠遠落後於美、德、日等頂尖汽車強國,就是與二流汽車強國韓國相比,也還落後一大截。

  回望過去追趕式的經濟發展過程,我國在工業化道路上始終缺少國家發展哲學的指導,偏好於簡單意義上的經濟增長與經濟規模的表面擴大,既未從稀缺性和壟斷性的角度正視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技術瓶頸與資源供給約束,也未從技術來源的自主性與經濟增長的內生性來引領經濟良性發展。這種發展的負面影響,我們現在看得越來越清楚了。筆者因此始終認為,工業實力極其雄厚的德國,在工業技術、工藝製造、資源利用以及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方面,在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期內都應是中國矢志追趕的目標。

  至於對美國經濟的揚棄與超越,中國也遠未到達可以沾沾自喜的階段。且不說美國的實際經濟規模可能是中國有效經濟規模的三倍甚至更多(依筆者測算,中國去年的有效經濟規模不到5萬億美元,其中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部分大約1萬億美元),就是中國一向引以為傲的工業生產與對外出口,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國際競爭力差距也非常大,美國不僅在傳統製造業方面擁有相較於中國的巨大競爭優勢,而且在中國著力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方面亦擁有難以匹敵的優勢,尤其在高端產業與服務業出口領域,美國的優勢異常穩固。時至今日,中國真正擁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還只有如華為這樣極少數依靠國際競爭發展起來的企業。通用電氣、埃克森美孚、波音、蘋果、谷歌、微軟、英特爾、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以及標普等超級企業與信用評級機構,在中國也許能找到架構意義上的同行,但絕對競爭力與指標意義則不可同日而語。

  尤其令人擔心的是,在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中,過去十多年將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風險極大的房地產領域,經濟金融化的程度過高,這不僅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真正轉型,亦很難承受得起一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的衝擊。眾所周知,房地產業創富的功能再強,金融業創造的金融衍生產品再多,利潤再高,也不能代替製造業本身應當承擔的生產和就業職能。金融業儘管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如果沒有基於實體產業的強大支撐,中國最終也會在失盡比較優勢的同時喪失國家競爭優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