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背景下的中美日三邊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4-06-18 10:15:20  


 
日本選邊站的戰略代價

  安倍晉三首相在2006年曾經主導建立“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就任之初雙方對於中日關係改善給予了期望,例如2013年初習近平特別會見了安倍特使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然而中日關係在隨後的發展過程中被歷史問題、島嶼爭端、安全政策等問題反覆折磨,關係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極端惡化。安倍在達沃斯會議上把中日關係比作一戰前的德法讓國際社會大會震驚,中國方面也坦承目前是中日關係最壞的狀態。

  中日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儘管一次次出現過改善的曙光,但很快被熄滅。去年底,程永華大使同日本外相會談如何改善關係,幾天後首相的靖國神社參拜就讓勢頭中止。日本明確對美國回歸亞洲的支持,向同中國有爭議的越南和菲律賓提供巡視艦,以及集團自衛權與中國威脅相結合的討論不斷加深中國對於日本安全意圖的懷疑。在中國看來,日本自主地選擇了超過美國期待的聯合美國對抗中國,中國也就自然把日本看成是中美建設新型大國關係過程中最大的攪亂因素,正因為中國認為日本沒有政治意願,那麼同日本討論戰略就變得沒有意義,採取不理睬的政策也就理所當然。

  過去一年多時間裡,中日高層溝通和軍方交流完全停滯,這就出現了中美之間對抗不斷的同時對話也不斷,而中日之間只有對抗沒有對話的極度不平衡的三邊關係。

  正因為中日關係的零化,三邊關係事實上已經變成了中美關係和日美關係的兩個雙邊的簡單叠加,儘管美國對日本進行了不間斷的撫慰安心外交,日本也在努力說服自己日美同盟堅不可摧,然而日本始終不知道中美之間究竟在磋商什麼以及可能的結果,因為美國一邊說日美同盟是亞太安全的基石,一邊又說要同中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才能保證和平繁榮,這本身就是矛盾的表態。

  有可能因為對美的不放心,加上對於奧巴馬外交軟弱的判斷,日本覺得需要主動示強才能獲得美國的重視,這也是積極的和平主義提出的背景之一。悲劇在於日本的這些源於對美國的猜忌引發的安全政策變化,加上政治家的民族主義言行卻給中國發出了強烈的信號,即日本的意圖是惡意的。全國人大外委會主任傅瑩說,安倍上任以來就沒有興趣要解決釣魚島爭端,反而進一步擴大爭端,並且製造迷思將中國渲染為一個會威脅日本安全的國家。王冠中則說日本是包裝自己用積極和平主義旗號挑事鬧事,為一己私利把地區搞亂,日本首相暗裡挑事挑釁中國底線。

  更加糟糕的是中日之間沒有溝通渠道,導致雙方對於對方意圖的猜忌進一步升級,相互不信任則不斷地增殖。基於對美國的不確定性和中美接近的擔憂,日本開始積極進行“地球儀俯瞰外交”,旨在拓展日本外交的戰略縱深,這也就是為什麼安倍首相執政後打破歷任首相慣例,幾乎每個月都出訪,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從巴西到非洲,從東歐到東南亞。但是最為關鍵的周邊鄰國則沒有辦法訪問,同另一個鄰國俄羅斯雖然最初試圖改善,但也因為烏克蘭局勢不得不對美協調而進展受阻。

  與此同時,在第三國批評中國的言論則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對日本戰略意圖本身惡意判斷,這樣中日對話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小。中日相互之間無法也沒有對話,更加堅定了中國搞好中美關係來管住中日關係的看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