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120年後,東亞格局陷入循環?

http://www.CRNTT.com   2014-08-07 10:28:57  


[日]柄穀行人:《歷史與反複》,王威/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1月版。
 
  柄穀行人:我先來簡單解釋一下我的“歷史與反覆”概念。新自由主義與帝國主義時代一樣具有貧富差距懸殊的特征,這也是新自由主義與帝國主義相類似的一個證據。那麼,帝國主義究竟是什麼呢?列寧稱帝國主義為“資本主義的最後階段”,也有許多人將帝國主義理解為膨脹主義、侵略主義等。但是,我對於帝國主義卻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基於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編注:美國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論,自由主義是霸權國家存續的階段,而帝國主義則是隨著霸權國家的衰退,多數國家為了爭奪下一個新霸權的寶座而進行鬥爭的階段。他還提到,在現代世界體系中,這樣的霸權國家只有三個,即荷蘭、英國、美國。在這些國家當中,存在著自由主義、帝國主義、自由主義、帝國主義……這樣持續的反覆。這並非線形的發展,而是一種循環。一個階段的持續時間大約在60年,那麼每120年就會面臨相似的狀況。

  例如19世紀末帝國主義的發生,就是伴隨著英國的沒落,德國和美國開始爭奪下一個霸權國家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霸權國家,其後迎來了自由主義的階段。1990年以後,美國經濟衰退,不再是霸權國家,下一輪的爭奪戰又開始了——也就是說,帝國主義的時代又開始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新自由主義,已經與自由主義幾乎完全脫離了關係,應該稱其為新帝國主義。

  現代社會,是資本、國民、國家三者的結合。這種結構在自由主義階段發揮著很穩定的機能。但是,在資本積蓄變得困難的新自由主義階段,國民將被捨棄,也就是說社會福利、勞動者保護政策等將被捨棄,因此必然會造成貧富差距增大,失業者增加,演變成資本和國家獨裁的狀況。這與其說是新自由主義的特征,不如說是帝國主義階段的特征。19世紀末的英國也呈現出這種狀態。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狀態可以視為資本主義固有的反覆。

  東方早報:現在的東亞格局,尤其是中日關係,能夠說是120年前的反覆嗎?

  柄穀行人:現在,東亞具有重要的意義。理由有這麼幾點。19世紀末的帝國主義階段,隨著英國的沒落,新興的德國與美國相互競爭,結果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成為了舞台。其結果是,美國變成霸權國家,中心有所位移。儘管如此,中心仍然是在歐美。可是,目前的“帝國主義”的狀況是,隨著美國的衰落,開始圍繞後續的霸權而競爭。主要的爭奪者,便是中國和印度。換言之,亞洲成為了世界史的主要舞台。

  世界資本主義的反覆現象發生在世界各地,尤其到了今天,亞洲也變得極為重要。世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正開始爭奪新的霸權交椅,而現在其推動者則是亞洲諸國。西方世界近年來急切地將目光轉向亞洲,這種現象不能孤立來看。在18世紀末,亞當•斯密就曾經寫過,清朝的經濟實力已經超越了整個歐洲。進入19世紀後,清朝也仍然是強國。因此現在中國成為了政治經濟上的強國,也無需感到過於驚訝。

  要看清現在的局勢,至少要從19世紀開始追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現在東亞諸國的形態就是19世紀末,特別是日清戰爭(即甲午戰爭)前後的狀況。中國台灣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朝鮮大致與李朝相似。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東亞和現在一樣,也有俄羅斯以及美國勢力的存在。換而言之,如果把現在的情況與1930年進行對比,將無法得到這樣的結論。再看回19世紀末,日美間非但不存在對立,甚至還曾經結盟,並在之後達成了美國奪取菲律賓、日本占領朝鮮的密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