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需要全球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16-06-08 07:04:29  


  中評社北京6月8日電/農業是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也是一塊亟待補上的短板。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產,為破解農業發展困境、推動農村改革指明了大方向。隨著全球化進入新階段,世界日益聯接成一個整體,如何從全球高度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需要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樹立全球思維。

  全球思維下的農業國際戰略

  學習時報發表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博士王錦坤文章表示,樹立全球思維,就是看問題不能只在國內打轉,而要跳出國內、突破本國資源禀賦的思維限制,從全球視角來重新審視中國農業的機遇與挑戰,通過實施農產品進出口、農業“走出去”、優化全球農業治理結構等戰略,依托全球農業資源、借力國際市場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統籌農產品進出口,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守的戰略底線。進口國外的農產品,相當於進口生產農產品所耗費的土地、水等資源以及國外政府補貼。發揮農產品進口的“資源替代”效應,適當降低大豆等非主糧作物及需求彈性大且國內外市場關聯度高的玉米等農產品的自給率目標,增加土地消耗型農產品及其加工製品進口,促進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將有限的資源優先確保穀物特別是口糧的絕對安全,保證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加快農業“走出去”,拓植全球資源正當其時。從農產品價格的角度看,近年來國際糧食價格正處在低位,從國際市場獲得農產品的成本較低。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2016年1月份平均食品價格指數為150.4點,已是自2009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從農業資源禀賦的角度看,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尚有約40億公頃土地可供開墾,是現有耕地面積的2.5倍。加快推進農業“走出去”,其意義不僅在於保障重要農產品進口來源穩定,也有利於在更大範圍內破解農業結構性供需矛盾,更是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的重要載體。一方面,培養形成中國自己的國際性大糧商,通過在全球範圍內全產業鏈布局,以市場化運作連通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源要素市場,加強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進口渠道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將農業“走出去”融入國家整體戰略考量,開展共贏型農業國際合作,助力落實“2015後發展議程”。

  優化國際農業治理結構,提升制度話語權。通過規則制定獲取制度話語權,正成為大國重塑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世界戰略格局的利器。參與並在國際組織中發揮積極作用是中國參與國際遊戲規則制定、提升制度話語權的重要抓手。依托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農業治理平台,參與制定涉農國際法規和準則,引導國際社會關注氣候變化、抗擊貧困等事關人類發展的重大議題,推動建立更加公平的農產品國際貿易秩序,增加後發國家的制度話語權。推動中國從全球公共產品的搭便車者轉變為提供者,從國際規則的被動接受者到國際事務的主動引領者,為中國創造並獲取國際制度紅利。

  運用全球思維支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

  文章認為,要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中國農業不僅要能生產出質優價廉的農產品,還要擁有高效靈活有彈性的供給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思路就是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弱化中間、強化兩端。即弱化政府對市場價格的直接干預、提高價格信號的有效性,強化生產者的抗風險能力和對消費者的支持,提高市場運行效率,破解農產品結構性供需矛盾。

  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夯實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動力。價格是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的關鍵信號,不僅是供需兩側信息的傳遞者,也是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連接點。現行托市政策將補貼與價格合為一體,政府定價取代了市場價格,扭曲了市場結構。這不僅增加了糧食收儲成本和財政壓力,農民也沒有獲得補貼的全部實惠,還抬高了下游糧食加工企業的原料成本,導致國外農產品進口量激增。更重要的是,價格信號失靈使得農民片面追求高收益作物種植,無益於調整農業結構。在穩定口糧生產的前提下,以農產品目標價格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以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農產品定價機制,通過價補分離提高價格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引導農業生產向優勢產區和規模大戶集中,以市場力量實現調結構、提品質、降成本、去庫存等改革目標。這也有利於縮小國內外農產品價差,逐步提高與國際市場的接軌程度,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

  加強農產品需求側支持和引導,配套供給側改革。之所以要重視對農產品需求側的引導,首先因為這本就是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農產品目標價格改革在保障生產者收益的同時,需要就農產品市場價格高漲時對需求側特別是低收入消費者的補償做出制度設計。其次是提高中國農業整體競爭力的需要。從需求側提出對農產品更高的要求,引導農業結構調整,激勵供給側生產出更多安全優質有營養的農產品,從而在國際競爭中突出重圍。具體而言,就是依托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廣覆蓋、有重點的消費者食物與營養提升計劃,加強膳食營養宣傳,引導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