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福裕:蔡英文執政 台灣前途很難樂觀

http://www.CRNTT.com   2016-09-16 00:05:30  


夏潮聯合會評議長陳福裕(中評社 臧涵攝)
  中評社香港9月16日電(記者 臧涵)夏潮聯合會評議長陳福裕近日在參加“反對‘台獨’、維護和平發展——兩岸學者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研討會上表示,未來的台灣,到底是退回到冷戰和平對峙下作為美日軍事聯盟牽制中國和平崛起以及區域一體化的戰略旗子,還是基於台灣的前途發展、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東亞地區的和平繁榮,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鞏固並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攸關台灣2300萬台灣同胞的禍福,以及民族振興偉大事業的實現。從蔡英文在“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原則上向來不肯鬆口,甚至在當選演說中,不但以“中華民國憲政架構”和“維持現狀”來模糊一中原則,並且在措詞上不斷的偷渡“兩國論”的概念看來,台灣的前途、兩岸關係的未來,恐怕很難樂觀。

  陳福裕認為,蔡英文執政下的兩岸關係,必然朝向兩個危險傾向發展。

  第一是以本土化之名,變本加厲地執行“文化台獨政策”。陳福裕表示,過去數十年來,民進黨之所以能在國民黨軍事戒嚴體制下迅速茁壯,進而取得政權,主要是利用國民黨統治期間所累積的省籍情結,在意識形態戰場上取得了“本土化”的詮釋權。民進黨利用兩蔣執政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省籍差別待遇、南北差異和城鄉差距,將成型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人民反對殖民統治,心懷祖國、關愛鄉土的“台灣意識”,轉換為要求台灣人當家作主的“台灣人意識”(說穿了就是以閩南人為中心的福佬沙文主義),再以“本土政權”對抗“外來政權”做為口實,形塑出“台灣人”與“中國人”對決的政治態勢,巧妙的將“台灣意識”異化為“台獨意識”,藉以號召都市中間階層和工農群眾的支持。

  陳福裕說,所謂的“本土化”,並非來自於台灣自身發展的需要,而是作為對“外部危機”的政策回應。它之所以能夠成為台灣社會主流的意識形式,與國民政府喪失“中國代表權”有關。上個世紀七〇年代,伴隨著美國東亞戰略的第二次轉型,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在1971年10月25日通過了“2758號決議”,其內容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從這一刻開始,退居台灣的國民政府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範圍內的交戰團體”,喪失了在國際社會的“中國的代表權”,只能在其實際控制和有效管轄的部分領土,受到“武裝衝突法”(或稱,國際人道法)的保護,成為具有一定法律地位的“政治實體”,並以非主權國家的身份參與國際活動。

  作為一種外部規範,“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是一種來自國際社會的強制,並不是源自於台灣當局的選擇。陳福裕表示,聯合國“中國代表席次”的喪失,不僅挑戰到“中華民國政府”的國際地位,也挑戰到蔣介石政權的合法性。在此之前,國民政府還能以內戰(消滅共匪)為口實,以東亞冷戰(反共抗俄)為屏障,在美國東亞圍堵戰略的撐腰下,維持台灣作為反共基地的偏安格局,除了因土地改革喪失封建利益而遠走前殖民宗主國(日本)的皇民化地主階級外,台灣島內雖不乏反對國民黨軍事戒嚴體制的聲音,但卻鮮少主張台獨的認同困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