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十八大後對台和平向融合深化前行

http://www.CRNTT.com   2017-10-17 00:06:31  


 
  二是經濟社會雙向交流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新動力。其一,平台效應推動兩岸關係發展。2012年以來,兩岸兩會長期維持制度化協商,加上作為國共政策平台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原“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作為高層級企業合作平台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和貼近基層與青年的海峽論壇,兩岸四大制度化交流合作平台並駕齊驅。同時,“十三五”規劃重申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等對台合作先行先試區的建設,各省市也推出“浙台合作周”、“重慶台灣周”、“魯台經貿洽談會”和“雲台會”,以及台灣農民創業園、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等品牌。這些平台除了便利兩岸經貿資源整合,還通過“體驗式交流”讓更多台灣青年更理性、全面地認識大陸,探尋兩岸文化淵源,也為其來陸發展提供了空間,創造出兩岸新的利益和價值連結。

  其二,擴大台灣基層受益面並逐步實現“國民待遇”。習近平多次直接瞭解台灣同胞利益關切,強調兩岸和平發展紅利的分配應聚焦青年一代與一線基層,擴大參與面、增加獲得感。在大陸加快給予台灣企業“同等待遇”同時,2017年大陸對台工作會議提出要為台灣民眾提供“國民待遇”,在此前台灣居民往來大陸免簽注、實施卡式台胞證、擴大台灣個體工商戶營業範圍、扶持台灣青年來陸實習就業創業的政策基礎上,進一步為台灣民眾在大陸長期生活創造條件。目前,大陸航路運部門正在解決憑卡式台胞證自助購票、取票和值機問題;並將增加可落地辦理一次性台胞證的口岸。此前,一些省市已先行展開“國民待遇”試驗。

  其三,兩岸經濟社會往來驅動融合發展。30年來,兩岸經濟社會交流處於高位增長,近十年的兩岸貿易額年均1598.6億美元,截止2017年春,大陸累計批准台資項目99506個,實際使用台資652.4億美元;2015年,兩岸人員往來達到創紀錄的985.61萬人次,大陸赴台交流項目30704個,遍及各門類領域。可見,蔡當局的“降溫”無法阻止大陸的磁吸效應和兩岸產業一體化的大趨勢,兩岸經濟和社會往來是獨立於島內政治的穩定引數。這一化干戈為玉帛的過程驅動了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兩岸通過物質文化相互輻射,厚植共同利益、消弭偏見誤解,形成趨同的市場體系、生活方式和價值圖景,讓被分隔已久的兩岸民眾重新產生“共同體想像”。

  新時期、新形勢對對台工作的新期待

  隨著中共十九大的召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國家和平統一進程將開啟新的歷史階段,這也為未來的兩岸關係和對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許和要求。

  任何政策都有其時空背景和效用邊界,當前兩岸關係的主要風險點正在以新的面貌呈現:蔡當局仍具備推動“法理台獨”的手段和動能;其以“文化台獨2.0”為標誌的“柔性台獨”進入了“去中國化的最後一裡路”;“多獨合流”和海外反華勢力以台灣為軸心和基地的合謀勾連密集增加;美日等外部勢力打“台灣牌”的政治衝動升級為戰略需求;更值得警惕的是,島內對民進黨全面、深刻的“綠化台灣”缺乏有效制衡,“傾獨”民意將長期維持主流態勢,以所謂“中間選民”姿態呈現,其面貌和重心也從反華反共、訴求“台獨建國”的“急獨”,向以“和中愛台”為取向、認同“中華民國”、強調“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華獨”遷移,並可能出現代際傳導和增強,成為對“和平統一”路線的新挑戰。某種程度上看,上述風險的凸顯及形變,正是近年來大陸對台工作的顯著成效,迫使“台獨”勢力及其活動轉換方式和形態,規避一中原則和大陸硬實力的剛性制約,試圖在當前大陸對台政策和工作難以直接觸及或施為的區域與大陸“田忌賽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