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現狀與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7-11-22 00:32:34  


 
  對於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學者認為是兩岸互信不足、兩岸制度差異、兩岸交流結構失衡、兩岸法律規範差異、兩岸文化差異等因素的共同結果。⑩也有學者提出,在全球化、現代化與民主化的大時代背景下,圍繞現代國家建設所形成的國家認同建構,一定以民主為基本前提,以國家制度及其所決定的國家結構體系的全面優化為關鍵,最後決定於認同主體的自主選擇。中國人所要認同的現代國家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存在,雖然有歷史的必然性,也有制度的合法性與實踐的合理性,但依然還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因此,國家認同依然需要積極的建構與深化。作為國家建設的重要方面,它一定與現實的國家結構體系及其背後的國家制度的健全密切相關,需要相互借力、相互塑造。⑪還有學者強調,與西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民族理念不同,承認、繼承和發展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族際交往的主流。民族文化的利益調適,以核心價值觀為中心,依託情感,通過規範的約束和目標的導引,對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轉化、提升、協調和整合。民族文化的核心意涵代表了一個民族代際相承的基本精神,與民族成員的根本利益一致,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統攝力。⑫因此,按照該文的邏輯,問題的關鍵是確立和弘揚能夠統攝兩岸的民族核心價值觀。

  在兩岸社會融合的過程中,構建文化與政治領域的“中國認同”是推動兩岸社會一體化的核心。這個“中國認同”是以大陸為核心的文化與政治認同,既包括民族和國家認同,也包括政權和價值認同。“中國認同”的實現根本上要依靠國家自身建設,在大陸的國家軟實力足夠強大之前,社會一體化必然要經歷多元化階段。當前兩岸社會融合在“中國認同”核心問題上遇到障礙的現實背景是,台灣具備一定的軟實力仍然在對台灣民眾產生強烈影響。台灣當局認為其“全球形象(global image)”、“普世價值(global integrity)”和“全球整合(global integration)”等指標均領先大陸,表現在文化商品的輸出、民主理念的普及與法治化程度、以及新移民的比例都優於大陸。⑬目前仍有眾多台灣民眾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抱有優越感,認為台灣在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和生活方式上都遠遠優於中國大陸,台灣沒有必要去和大陸交流、融合,統一只會傷害、流失台灣既有的資產,進而出現經濟依賴、民主倒退、生活方式受到破壞等危機。⑭大陸當前的軟實力還不足以一舉扭轉台灣當局和島內民眾的這種普遍看法,但大陸軟實力一直在迅速增長,全面超越台灣是可以期待的。在此過程中,暫時允許“台灣認同”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多元化融合階段的特徵之一。

  兩岸社會融合的模式與策略

  推進兩岸社會融合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交流階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化階段(怎麼對我,怎麼對你)、認同階段(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對應呈現的社會文化現象分別是多元化、平等化、一體化。最終實現兩岸社會一體化的標誌是形成兩岸民眾的基本政治文化認同。

  由於所處階段不同,推進兩岸社會融合的目標重點是不同的:在兩岸由隔絕走向開放的初級階段,首先需要實現全方位的交流,由於各自分別發展了較長時間,兩岸此時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性,社會融合的重點是通過交流互相瞭解。該階段允許和協助兩岸同胞在社會文化方面的多元存在,雙方應通過在政策上給予的多方面照顧盡力避免和消除兩岸同胞的恐懼感、厭惡感和對立情緒。由於到大陸來的台灣同胞相對較多,大陸應鼓勵台灣同胞視大陸為生活創業的樂土,允許他們保持自己的生活習慣、價值理念、宗教信仰、政治認同和文化差異等。通過多元化的存在打破雙方可能存在的誤解與想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