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文化台獨特徵、實質及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0-01-31 00:07:28  


 
  二、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推行“文化台獨”政策的特徵及其實施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李登輝當局打著“民主化”、“本土化”的旗號,在文化領域推行為其分裂主義路線服務的政策,“文化台獨”主張開始有恃無恐地宣揚。李登輝聲稱“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文化的重建與新生”,“教育不改,人心也不會改變,過去教育都限制在大中華的觀念範圍中,台灣不需要大中華主義”;“我要中小學教育裡多加些台灣歷史、台灣地理等課程”。因此,台灣當局鼓動各大學逐步刪減甚至取消與“中國”有關的“國文”、“三民主義”、中國近代史及中國通史等必修課程,鼓動高校設立“台灣文學系”或“台灣文學研究所”,而把“中國文學系”併入“外國文學系”、“東方文學組”等。陳水扁上台主政後延續李登輝的理念,繼續推行“文化台獨”政策,比之於李登輝有過之而無不及。

  推行“文化台獨”政策涉及文化領域多個方面,影響較大者主要體現在語言及歷史教育兩個方面。

  (一)在語言方面企圖割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繫。

  1、強力推行台灣方言的教學。

  1994年李登輝在與日本右翼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中極端化地強調台灣“鄉土教育”和“方言普及”,把中國文化與台灣文化對立起來,刻意否定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惡意貶低中國文化,他把所謂“台灣話”與“中國話”分開並對立,宣稱自己帶頭講“台灣話”,“已是非如此做不行了”,“台灣人想聽的事,用中國話說不通的”。從而台灣當局刻意在文化上製造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與區分,表現在語言文字上推行所謂的“鄉土教學”,這是其“本土化教育”的重要一環,即用台灣的地方方言(閩南話)講學,對中小學生進行台灣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社區等各個方面內容的教育。這一教學在小學階段側重於語言掌握,主要是將方言學習融入各科教學中;在中學階段則偏重於台灣歷史文化教育。因此規定中小學生必須在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中選修一種,以此弱化普通話(即所謂“國語”)在台灣的主導地位。中小學經常舉行“台語演講比賽”、“台語辯論”、“台語電影欣賞”,官方還舉辦“台灣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等。

  陳水扁多次在公開場合宣揚“台灣文化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分支”,強令台灣的廣播電視大量增設“台語”(閩南語)節目,他自己也經常用“台語”發表公開講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