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大咖講書:中評青年對話洪雯

http://www.CRNTT.com   2021-10-05 00:03:45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國際金融學會研究員洪雯博士擔任“中評大咖講書”第四期學習活動的主講嘉賓(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香港10月5日電(中評社報道組)由中評智庫基金會和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主辦的“中評大咖講書”第四期學習活動8月26日下午在香港總部舉行。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國際金融學會研究員洪雯博士受邀擔任主講嘉賓,圍繞最新著作《兩個香港的彌合之路》進行主題分享,深入剖析香港社會經濟深層次矛盾與香港未來出路,並回答了中評社記者提出的十餘個問題,包括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社會不公、基層就業、青年發展、老年貧困問題、中資機構在港作用、人才流失、中美博弈等。

  談及如何推動香港產業的多元化,洪雯提出了發展2.5產業的觀點。她表示,實體產業移出導致了香港的產業結構空心化、過度服務化、單一化,引致就業結構兩級分化,中間階層流動的通道逐漸變窄。越來越多的基層依賴旅遊、零售、餐飲、酒店等行業,從業者不需要大量的知識,也不需要技術的積累,致使升值的空間也非常有限,年輕人向上流動的通道狹窄。因此,香港發展一些連接製造業與服務業的2.5產業刻不容緩,以此帶動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發展,穩固香港的生產性服務業,豐富產業結構,增加年輕人的就業選擇。

  對於“二號香港”發展,洪雯顯得頗為關心。她認為,“一號香港”享受了全球化的好處,而 “二號香港”卻被忽略了,甚至承擔了全球化的弊端。因此,香港需要用一定的產業規劃和政策,引導“一號香港”的資金、專業服務等反哺“二號香港”。談及中資企業在此過程中需要承擔的責任,她指出,中資企業在利用香港所長的同時,也應考察香港所需,用內地所長來彌補香港短板,推動“二號香港”的產業多元化、實體化,推動香港經濟結構的調整。

  至於香港該如何融入大灣區,洪雯坦言,大灣區還處於最初級的融合階段,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之間的要素流通存在著較大的障礙。下一步需要讓生產要素更廣泛、更順暢地流通,從以往的單向流動走到雙向優勢互動,讓大灣區的兩種制度能夠優勢互補,形成協力。她認為,在一些政治風險比較低、不影響國家安全的層面,可以大膽突破限制,銜接兩地機制,讓香港人真正覺得自己是大灣區的一員。
 
  談及香港政府角色的轉變,洪雯指出,港府歷來是“小政府”,但在新形勢下,香港政府需要轉型成一個“有為政府”,逐步介入到經濟發展中,推動“二號香港”產業結構轉型和實體化。在發展科技產業和2.5產業的過程中,她建議港府放下身段,向珠三角城市學習招商引資,主動為龍頭企業制定優惠政策及提供服務,吸引它們落地香港。

  有關香港在中美之間的角色,洪雯表示,香港有“一國兩制”的特殊背景,在中國之內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和普通法體系,成為了中美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等各層面的緩衝區和潤滑劑。但是香港作為緩衝區是建立在保障國家安全的前提下,當國家安全受到危害的時候,緩衝區的作用就完全消失了。香港需要思考,如何在維護國家安全的情況下,發揮更大的潤滑劑作用,擴展更大的緩衝區空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