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國區域經濟“大哥”之争

http://www.CRNTT.com   2009-03-01 08:21:14  


 
  爭相與上海接軌

  在這種形勢下,謀求發展的長三角各城市,爭相與上海接軌。

  杭州與上海的迅速對接,自然引起寧波的緊張,但是寧波也有自己的優勢所在。作爲東部沿海最優質的深水良港,寧波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如果選擇做外貿,從經營成本和物流的方便程度來看,沒有比寧波更方便的了。”李旭波對此深有感觸。

  “從産業角度來看,我們是接納了上海的一部分轉移産業。”方照强對此深有體會。他認爲,這是一種産業的協調發展,也是對城市自身定位的適應。

  “寧波是一個製造業大市,不可能失去上海這個大碼頭。”商人李旭波與方照强的觀點不謀而合。

  徹底改變杭州灣格局的還是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這讓寧波與上海聯繫更加緊密,路程從原先的4個小時縮短到2個小時。

  “這確實改變了長三角的格局,把寧波從一個邊緣的地位,一下子提升爲一個交通樞紐城市,這也顯示出我們要和上海接軌的迫切願望。”方照强說。

  “跨海大橋的通車,多少會讓杭州有些失落。”寧波市政府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官員說。

  隨著杭州灣大橋的通車,位于寧波南端的台州也提出其城市發展新戰略,“握手寧波,接軌上海。”

  而紹興市在多方爭取後,成功立項嘉紹跨江通道的建設。這一工程也被稱爲杭州灣第二跨海大橋,這一大橋的投資金額大約是128億元,顯示出紹興對接上海的迫切願望。

  泰州、鎮江、常州、無錫等15座“上海圈”的圈內城市,其官方都設有“接軌辦”,而這個“接軌”,就是與上海接軌。

  各城市都盯著“老大哥”的世博會

  讓方照强感到最欣慰的還是上海作爲老大的低調、海涵。

  如果追溯長三角城市之間合作的歷史,可以推到20多年前的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方照强對此記憶猶新,“起初是各市的經濟協作辦主任進行的一些商討會議。”在計劃經濟年代,各城市都以自己城市出産的産品,通過上海“老大哥”的平臺,來換取自己需要的商品。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這一經濟協作的會議升格爲市長會議。而會議商討的層面也由經濟向教育、科技等縱深方面發展。

  讓方照强頗爲感慨的是這一機制,“上海當然是老大,但是老大一直是放下身段與大家平等地交流,這樣的機制類似于聯合國,每個城市不論大小,都有平等的地位。”

  每個城市的地位平等,最能體現的是對一些具體事務的表决,“每個城市都是獨立的一票,少數服從多數。”

  “每年大會都會選定幾個特定的選題來讓大家參加,各個城市可以選擇參加,也可以選擇不參加,都是非常自由的。”方照强說,近年來在市長會議的指導下,已經陸續舉辦了10多個專題論壇,涉及經濟、民生等多個領域。

  “每年的市長會議,上午都是閉門開的,市長們一起自由平等地交流,到下午正式開會時,才進行一些程序,閉門會議是拒絕媒體報道的。”方照强說,“閉門會議的交流都是推心置腹,容易形成共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