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徐友漁:五四,先民主再愛國

http://www.CRNTT.com   2009-05-03 09:34:30  


 
  抗日戰爭爆發後,民主和啟蒙的訴求被壓到了最低限度,民族主義被張揚到極限,志士仁人在民族危亡的生死關頭不能不容忍不民主的、甚至專制的現實,這就是所謂的“救亡壓倒啟蒙”。對傳統思想文化的批判停止了,因為害怕這種批判會削弱民族自信心;對不民主的、專制的體制的批判停止了,因為面對日寇的猖狂進攻,抗日政權的合法性不容動搖;對蔣介石的專斷壓制不是抗拒,而是忍讓,因為大家覺得為了避免亡國,中國不得不有一個鐵腕領袖。

  在長期、艱苦的內部鬥爭中,中國的民族主義越來越由政黨主導,表現得像是政治鬥爭的工具,而沒有一般民族主義所表現出來的群眾性和自發性。各派都說自己愛國、對立面賣國,一派說對方的外國主子是英美,一派說對方的外國主子是蘇俄。

  1949年之後,民族主義在中國大陸處於“妾身未分明”的狀態。正面的,起領導作用的意識形態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反面的,需要批判的意識形態是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民族主義在現實生活的話語中隱匿了、消失了,只是偶爾出現在歷史教科書中,所歌頌的往往是民族英雄(比如岳飛、文天祥),而不是正面肯定民族主義。

要警惕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

  民族主義終於在上世紀90年代再浮現出來,其背景和原因是,在國內風波和蘇聯東歐巨變後,有人認識到並積極獻策:中國人的信仰出現了危機,局限於以前的教育、宣傳手段不足以應對新的形勢,轉型時期的中國需要借助於民族主義以整合思想人心,增強凝聚力與合法性。

  在這種填補意識形態真空和大力批判“全盤西化”的情況下,上世紀90年代初期出現了全面複興傳統文化和“國學熱”的勢頭。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報》用整整一版發表報道《國學,在燕園悄然興起》,提出“國學的再次興起……將成為我國文化主旋律的重要基礎”;兩天以後又在頭版登出《久違了,“國學”!》。《光明日報》、《文匯報》等也發表了類似的報道和文章。中央電視台作了題為《北大‘國學熱’的啟示》的專題報道,由北大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攝制的電視片《中華文明之光》在海內外播放。

  民族主義首先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被人稱為“文化民族主義”,一些學者教授其的本主張是,西方文化已經走到了盡頭,未來將由東方文化、中國文化起主導作用,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季羨林老先生是這種主張的代表,他認為,每一種文明或文化都有一個誕生、成長、發展、衰落、消逝的過程,不可能一成不變,從全部人類歷史看,東西方文化的關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了21世紀,西方文化將讓位於東方或中國文化。他論證說:“西方的哲學思維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從個別細節上窮極分析……中國的東方思維方式從整體著眼,從事物之間的聯繫著眼更符合辯證法的精神。就像中醫治病是全面考慮、多方照顧,一服中藥,藥分君臣,症治關鍵,醫頭痛從腳上下手,較西醫的頭痛治頭、腳痛治腳更符合辯證法。”在我看來,這種說法牽強附會、一廂情願,毫無說服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