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怎樣成為一流國家?

http://www.CRNTT.com   2009-05-05 10:37:15  


 
  鄒恒甫:不僅是制度性問題,還有道德問題,市場經濟離不開法治,也離不開道德體系。我對中國的長期發展有兩個憂慮:

  一是制度失衡問題。當代中國具有強烈的物質主義精神,傾向於追求國家對物質財富的控制。上世紀80年代以前,這體現為國家對物質的直接占有,此後則表現為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迷戀,由此形成了以GDP為核心的官員政績考核指標體系。 

  各級官員追求經濟高速增長,政府權力的運作就偏離了常態政府的合理職能,從而導致經濟活動過程中政府權力與民眾權利的制度性失衡。政府也採取“親商”政策,在企業與消費者、投資—經營者與勞工的關係中,本能地傾向前者。為了經濟增長犧牲民眾福利,犧牲生態環境。 

  在政府權力與民眾權利失衡、不同人的權利得不到平等保障的制度環境下的繁榮,必然呈現為財富分配的不公平。值得重視的是,經濟繁榮的過程也正是部分民眾不滿和怨恨積累的過程,一旦繁榮結束,這些怨恨就會以某種破壞性方式宣洩出來。這正是中國經濟減速的真正風險所在。 

  二是道德危機。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僅折射了食品行業的現狀,更把整個中國企業的道德危機展露無遺。這種不注重產品和服務質量,僅僅追求短期暴利的行為,深深戳傷了消費者的心,嚴重損害中國企業的形象。如何實現健康的“有道德“的發展,是擺在中國經濟面前的一道難題。

特殊利益集團怎樣剝奪百姓財富 

  葉楚華:談到制度失衡和官員,地方政府與房地產的問題很突出。根據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2008年對全國9市“房地產企業的開發費用”的調查顯示,在總費用支出中,流向政府的部分(即土地成本+總稅收)所占比例為49.42%。上海的開發項目流向政府的份額最高,達64.5%,北京為48.28%。土地財政讓地方政府成為最大受益者。 

  在經濟危機下,外需嚴重收縮,而中國內需不舉,這很大程度上與特殊利益集團通過土地盤剝百姓的財富有關。 

  曹建海:誰是我國最大的土地供應商?是地方政府。當前的土地市場是政府壟斷下的市場,可劃分為徵地、儲備和出讓三個環節,其中的巨大利益激勵了地方政府為賣而賣的徵地行為。 

  如同商人進貨的目的是為了銷售,徵地的目的是為了出讓。而作為土地被征用的一方,農民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形成了政府剝奪農民利益的巨大剪刀差。據估計,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2003年底,這種剪刀差已累計高達2.5萬億元。 

  一些人把招標拍賣看成是土地的市場化行為,這是對市場化的重大誤解。市場化的前提是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即能夠從制度上保障對生產要素所有權的自由買賣。可現實的矛盾是,如果地方政府採取最嚴格的方式拍賣土地,將導致社會財富向政府層面、開發商和擁有多套住房的社會階層迅速集中,在稅收增長超過GDP增長速度的情況下,將會加大企業的經營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並誘發地價暴漲、失業增加等宏觀經濟問題,這是理性的市場經濟政府最應當回避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