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資源稅需要考量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http://www.CRNTT.com   2009-08-03 11:11:30  


資源稅改革對中國經濟轉型具有重要作用
  中評社北京8月3日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近日在出席中國價格論壇時表示,要推進電力、天然氣、水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5月25日,國務院也曾表示今年將繼續推進電價和天然氣價格改革,並擇機出台資源稅改革方案。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評論文章表示,提高資源性產品價格與資源稅改革是相輔相成的,兩者實際上是兩位一體。
 
  文章稱,中國資源要素價格過低曾經是吸引全球產業資本的重大優勢,成就了“世界工廠”。要素價格過低在國際貿易中體現為匯率低估,2004年的經濟過熱導致資源緊張和通脹風險,使得政府決定在2005年開始執行人民幣漸進升值以及資源價格指令性上漲,減少福利流失。2007年,中國實際上已經制訂了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提高稅率等資源稅改革方案,但由於存在通脹壓力,資源價格改革不僅會提升通脹水平,還可能會打擊出口製造業,最終並未實行。 

  文章認為,資源稅改革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基礎性條件,可以理順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促進節約和創新、提高生產效率等。當前,推進資源稅改革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在世界金融危機衝擊影響下,中國CPI和PPI大幅回落,為提高資源價格創造了有利時機,不會有引起通脹的負擔;其次,中國為應對危機而實施了結構性減稅,約使2009年稅收收入減少5000億元左右,但支出顯著擴張,造成財政壓力,實行資源稅改革將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結構性增稅效果,對衝財政減收壓力。應當說,開拓新稅源以彌補財政壓力是推進改革的重要動力。 

  經濟轉型的本質是由出口導向轉為以內需為主,而實現轉型的前提是提高人們的收入(消費力)。中國不僅資源要素較為廉價,勞動力與利率要素也是偏低,這意味著通過低要素成本出口所獲得財富分配並不公平,即在中國福利流失的總體背景下,勞動力價格(工資性收入與社會福利)過低,進而導致多數民眾消費力過低才是經濟嚴重失衡的原因。 

  當前如果提高資源價格,無疑會增加公眾生活成本,降低占人口80%以上的中低收入者的消費能力,這無益於經濟轉型。考慮到資源性商品的國家壟斷性質,資源價格上漲的好處主要由壟斷性國企與財政部門擁有,因此,是否可以考慮將壟斷性國企的利潤和資源稅通過立法的形式,法定投入到民眾的福利當中,如全民分紅或用於社會保障支出。 

  因為,這樣做既可以避免降低多數民眾消費力(有利於經濟轉型),又可以避免拉大收入差距(政府與國企可能將增加的稅收和利潤繼續用於投資),避免投資主導、消費力降低的模式得以強化。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財政不投資,則會影響經濟增長與就業,民眾增收和財政增稅受到影響,也就無法提高購買力,擴大福利支出。但投資只是暫時的方法,長遠來看內需是更加重要的。 

  文章指出,目前的貨幣政策與資源稅改革方案,在客觀效果上是有利於國有企業的,其中一些大企業可以獲得更多信貸,資源性壟斷企業則有提價的好處,財政收入也可增收。但對廣大出口企業以及中小企業而言,或許會增加其生產和經營成本,加上信貸支持不夠,生存壓力會驟增;對於個人來說,生活成本亦會增加,失業與減薪壓力變大,儲蓄收益不僅過低,也隨著資產價格膨脹而受損。因此,政策出台不能僅僅強調其局部的合理性,還要從整體看利益分配是否公平,不能只關注增收,更要看支出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民生,是否有利於轉型,是否能夠精簡機構以及減少行政成本。